金蛇啟新歲,繼往開來迎新年。經了解,在福建清流縣李家鄉(xiāng)的群山之間,每當正月里的鞭炮聲喚醒新春,一支頭戴彩繪面具的巡游隊伍,便會踏著古老的鑼鼓點穿行于村巷,這便是傳承六百余年的李家五經魁,一場以肢體語言演繹忠義史詩的民俗盛典。2025年2月3日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福韻薪火相傳”實踐隊來到了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李家鎮(zhèn),深入調研藏在深山里的“福”文化民俗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走訪等方式,剖析“福”文化的生存現(xiàn)狀,提出切實可行的傳承策略,為“福”文化民俗活動薪火相傳貢獻力量。
深山人家里誕生的家國情懷
明嘉靖初年,船岡村(即今李家村)李得保家族的庭院里,十一張稚嫩的面孔正簇擁著祖父。他有4個兒子、11個孫子。得保父子頗有文才,且懷憂國憂民之志,雖深居山區(qū),卻好談論時政,說古論今。有一年正月,得保的次子用紙殼做了五張“五金魁”面具,由五個孫子戴著,手里各拿寫著“恭賀新喜”“吉祥如意”“人壽年豐”“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紅布條,去向老人拜年,以博老人高興。其它孫子見了,也吵著要。得保的次子就索性又做了五張,沒有面具的那一個就當領隊,并為他們設計、排煉了簡單的舞蹈動作。村民看到他們的表演,非常喜歡,約定每年正月初三及正月十四,為“出行日”,邀請他們出來為本村各戶“拜年”,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家共享快樂,從此約定成俗。隨著時光的流逝,“五經魁”的服裝、道具經精心設計,越來越精致,舞蹈動作也越來越完善,契合人物性格。由于其人物裝扮色彩豐富,動作優(yōu)美,活動又具有獨特的寓意,因而歷久不衰。
忠義群像的肢體史詩
“五經魁”指的是傳說中的五個人們崇敬的歷史人物。這五個人物分別是:雷震子(亦叫雷公)、鐘馗(民間信仰中的正義之神)、包拯(傳說他是陰曹判官),寇準(宋代名相,故叫天官),李廣(漢代名將,匈奴稱李廣為飛將軍,故叫將軍)。雷震子扶明主,輔助周文王興兵伐紂,救民于倒懸;鐘馗,捉鬼除妖,消除人間鬼魅魍魎之禍害;包拯,不畏權勢,鐵面無私,伸張正義;寇準為名相,剛直不阿,力排眾議,促成宋真宗抗擊入侵強遼,造福國家,造福人民;李廣平匈奴,威震邊陲,保衛(wèi)國土,愛戴人民。人們根據五個不同歷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做成五個不同的面具,畫上不同的臉譜,設計了不同的舞蹈動作,穿上不同的服飾,在正月及廟會期間表演,體現(xiàn)了百姓傳統(tǒng)的忠君報國思想,寄予人民希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厚望。
穿越時空的民俗密碼
清流李家五經魁一年只有兩次與群眾見面,每年正月初三叫“經魁出行”,給群眾拜年。正月十四是清流縣李家鄉(xiāng)當地的“盛會佳期”(亦即廟會),“五經魁”再次出來巡演,隊伍后面還跟隨著嗩吶、十番鑼鼓伴奏以及鎮(zhèn)武祖師神像、花籠等。 每年正月初三的"經魁出行",巡游隊伍踏著千年古道的青石板,在嗩吶與十番鑼鼓的古老音律中蜿蜒前行。10公里的巡演路線串聯(lián)起李村、鮮水、河背三村,所經之處戶戶焚香鳴炮,用紅包串聯(lián)起民俗傳承的經濟鏈條。特別設計的雙人同飾角色制度,既暗合陰陽相生的古老哲學,又巧妙解決了傳承中的斷代危機。當鎮(zhèn)武祖師神像引領著花籠隊伍經過宗祠時,整個儀式完成了從娛樂表演到精神祭祀的升華。
群山里舞動的“福”文化瑰寶
這項延續(xù)了六個世紀的非遺瑰寶,如今依然在福建清流的春風里煥發(fā)生機。五經魁巡游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中華忠義精神的立體呈現(xiàn)。當年輕舞者的布靴踏響祖輩的足跡,那些鐫刻在面具上的忠勇面孔,正在新時代的鑼鼓點中續(xù)寫著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史詩。
實踐隊員從村民處了解到,五經魁也遇到了絕大部分”福“文化民俗活動都會面臨的問題,即村中留守均為老人小孩,年輕人早早便外出打工,導致五經魁在正月十四時舉辦困難,故而,在近幾年,五經魁舉辦時間開始逐漸提前至青壯年還未外出之時。
在調研過后,實踐隊員徐曉源感悟頗深,她說道:“五經魁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了解到五經魁傳承人李炳洪老先生從幼年便開始接觸五經魁,現(xiàn)今每年的正月盛會佳期,他都會組織人員編排表演五經魁,并親自參與表演。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五經魁的傳承與弘揚。正是李炳洪老先生的無私奉獻與堅持,五經魁這項‘福’文化遺產才能保持的如此好,才能不斷煥發(fā)生機活力。一位作家曾經說過:‘民俗是一條浩蕩的大河,只有新的洪流不斷注入,才能永遠充滿活力。’所以在‘福’文化前進的道路上,需要我們青年學子的加入,需要有新鮮血液的注入,更好的激發(fā)‘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充分釋放傳統(tǒng)民俗的魅力,讓古老的‘福’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