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新春佳節之際,各地紛紛開展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2025年2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福韻薪火相傳”實踐隊隊員來到了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靈地鎮,實地調研并積極參與他們的民俗活動。旨在通過調研,深入了解“福”文化中民俗活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保護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其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清流縣游龍在當地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客家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寄托著當地人們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事順遂等美好祈愿,是一項極受當地村民喜愛的民間民俗。在2020年游龍燈被列為市級非遺項目。所以,在熱鬧的春節,年輕的小伙子們齊聚一堂之時,這項春節民俗活動便在大家的期盼中開始了!
經實踐隊員調研了解,游龍燈的龍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龍頭、龍身以及龍尾。龍頭和龍身由竹子編織成型,再用彩紙糊好,龍嘴中或掛有一個八角小燈籠,燈籠八面寫著“四季平安”、“萬事如意”等村民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或銜有一顆龍珠,代表著威嚴。龍身又叫“橋燈”,每一戶有一橋燈,連接起來組成龍身。而一橋燈是由三個由竹子編織成拱形,固定在木板上,木板兩端各鑿一個圓洞,以便連接和栓上抬燈的木棒。長龍由幾百橋連接,短的也有幾十橋。
游龍燈的時候,由人抬著龍珠走在最前面緊隨其后的是龍頭,然后是家家戶戶的橋燈,最后是龍尾。旁邊是鑼鼓隊和禮炮隊。鑼鼓隊鼓敲兩下,鑼敲一下,發出“咚咚鏘、咚咚鏘”的聲音,邊走邊打。而各家各戶需要等候在自家門口,待聽見鑼鼓聲,立刻點燭燒香,“龍”一到立刻燃放煙花爆竹,這就是“接龍”,是村民們對來年風調雨順、萬事順遂、煙收糧豐的祈禱,祈求龍賜吉祥、所愿成真。還有一些村民會給“龍”包紅包,請“龍”到家周圍繞兩圈,希望自家來年好運連連,由好事發生!
實踐隊隊員見證著村民們抬舉著長龍,狂呼吶喊,奔跑游行于大街小巷,用最淳樸、最熱烈的方式祈愿新的一年日子紅紅火火,巳巳如意!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員詢問游龍燈負責人,關于游龍燈這項民俗活動的傳承中是否有遇到困難,現今是否解決等問題,負責人介紹到:“游龍燈這項民俗活動其實是在元宵節才舉辦的,但隨著村民們到外工作、青年們在外求學等原因,元宵節時村里只剩下老年人以及零零散散的幾位中年人,而年輕人有舉辦這項活動的熱情,卻因工作原因無法參與,只能一味的捐錢,可是捐再多的錢老人們也無法承擔起這項需要體力的活動。最后,在年輕人的提議下,村民們的商討下,最終決定將這項民俗活動的時間調整到大年初三、初四和初五,才能見到這十幾年未見的熱鬧景象。”
實踐隊隊員馬思敏認為:“游龍燈活動寓意著“越鬧越旺、越游越發”,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如意、添丁進財的夙愿,也是他們傳承客家精神、守望家鄉傳統文化最好的體現!對于我們青年學子而言,這項活動很好的推動了我們對家鄉民俗活動的了解,激發了我們對客家文化、客家民俗的興趣,呼吁我們青年學子學習游龍燈時對村民充滿對未來的期盼與熱情的精神,傳承家鄉民俗文化,領悟文化精髓。這些“福”文化民俗活動的舉辦,對于我們在外求學、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對于這項“福”文化民俗活動時間上的調整,看似是打破了傳統的枷鎖,實際上是推開了傳承的大門。在這新的一年里,我要加強體力鍛煉,來年爭取也能成為抬橋燈的一員,親自體驗這項“福”文化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