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我國極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歷史悠久,歷經傳承演變。其蘊含著深厚民族文化,與民俗、信仰緊密相連,反映各地風情傳說,寄托美好祈愿。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正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汀州匠心”非遺剪紙文化實踐隊奔赴龍巖市長汀縣,開展以“素紙雕鏤繪新卷,汀州遺韻映鄉土”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遺剪紙藝術,通過調研、體驗、訪談等多形式深入探索。
近日,實踐隊成員前往長汀客家八喜樓,正式開啟客家非遺剪紙文化調研實踐之旅。汀州八喜樓濃縮了客家人文精華,是汀州客家人生活的一個縮影,為傳承和弘揚汀州客家優秀歷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八喜館中,剪紙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傳承,剪紙作品被廣泛應用于墻面、窗戶、屏風等處的裝飾,不僅增添了空間的藝術美感,還營造出濃郁的客家文化氛圍。
隊員們以初學者姿態參與剪紙創作,全神貫注,充分展現出對非遺文化的敬重與探索熱情,親身領略了非遺剪紙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圖為實踐隊成員體驗剪紙 嚴鷺敏供圖
次日,實踐隊前往留白草堂,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剪紙文化傳承人劉白先生展開深度訪談。留白草堂坐落于長汀縣一條幽深靜謐的古巷里。輕輕推開那扇古韻悠悠的門,便踏入了劉白先生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外觀質樸而自然,兩邊的裝飾墻面上,布滿了學生們的作品,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卷。工作室內的剪紙作品都獨具長汀特色,有極具長汀地域特征的濟川門、店頭街,也有花鳥魚蟲、人物風景等各類剪紙藝術品。
在與劉白先生的交流過程中,劉白先生詳細梳理了非遺剪紙文化的傳承譜系、歷史沿革以及當下在社會變遷中面臨的現實困境。例如,剪紙這項藝術可以追溯到北朝時期,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了。從唐代的繁榮到明清的高峰,剪紙藝術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不僅僅是剪,它包括剪刻、鏤空等多種技法,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每一種技法都讓剪紙的表現力更加豐富。2006年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更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對剪紙藝術的國際認可。目前,非遺剪紙正在面臨著技藝保存難、創新不足、資金短缺、人才斷層等困境,傳承發展亟需多方協同,注入新活力等問題。這些一手資料為實踐隊員后續開展非遺剪紙文化弘揚工作指明了方向,進一步強化了隊員們的責任擔當意識。

圖為實踐隊成員采訪剪紙傳承人 嚴鷺敏供圖
活動第三天,實踐隊走進武裝部,參與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剪紙活動。活動現場,客家剪紙文化傳承人劉白先生親臨指導,大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研習剪紙技藝,沉浸式感受非遺剪紙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實踐隊成員和武裝部成員共同體驗剪紙 嚴鷺敏供圖
活動結束后,實踐隊員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訪談等方式,廣泛收集民眾的反饋意見,這些一手數據將為后續活動的優化與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系統地了解了非遺剪紙文化的歷史淵源、傳承現狀以及傳承過程中遭遇的阻礙。客家剪紙作為長汀縣當地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憑借親身體驗與多維度的交流互動,隊員們愈發清晰地意識到,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讓這些非遺文化項目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需要個人、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同時,實踐隊計劃借助多元化傳播途徑與創新實踐活動,推動非遺剪紙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我們也深刻的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人關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傳承保護的行列,讓這些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