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我參加了南京市南山園沿河三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我更加了解到了老年人們現在的處境,也讓我深刻意識到了志愿服務的意義。
這個養老服務中心,屬于是社區統籌規劃的,和一般的養老院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老人基本上都是小區的住戶,因為子女忙,不能經常回來看,而且只有一個老人在家,所以選擇來這。這里不像其他的養老院,可能因為不認識不熟悉導致老人們缺少交流。這里的老人大多都生活在這個小區里,所以互相之間也很熟絡,總是在一起開心的交換著自己家的事。但也有個別老人,可能因為子女的離世,被社區安排到此。但總體的氛圍還是十分的溫暖樂觀,這也為我們的志愿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圖為6月21日,“杰出青年,愛使我行”仕蘇成攙扶老人記錄仕蘇成攝)
溫馨的場景自然少不了我們志愿者的身影:不少的志愿者選擇成為老人的話匣子,陪老人聊天,聽他們談論以前的日子和周圍發生的事;有些志愿者則負責起老人放房間的衛生,幫他們掃地拖地,曬被子等等;還有的同學負責陪老人們去二樓的圖書館看書學習。

(圖為6月21日,“敬老杰出青年,愛使我行”中任柯穎陪老人聊天。蘇一帆攝)
這樣的養老院本來就與傳統養老院相比,更加的輕松愜意,加上有我們志愿者的到來,更讓老人的生活錦上添花。我們都年齡和她們的孫子孫女都差不多,所以他們見到我們都格外開心,總說仿佛是自己的后輩們在這里。這也讓我們想到盡管養老院開在小區里,周圍都是熟悉的人,但,少了親人的陪伴終究還是一個大問題。

(圖為6月21日,“敬老杰出青年,愛使我行”陪伴老人,老人快樂的景象。蘇一帆攝)
但老人們也都有自己的傷心事。一位奶奶今年剛好90歲,由于年前生了一場大病,加上子女們工作較忙,沒時間照顧,就決定把老人家送到這里來。奶奶耳朵不是很好,也不帶耳蝸,交流起來也不是很方便。但是她依然很樂觀開朗,總是和我們聊天,我們就點頭搖頭,回答著她的問題。工作人員也和我們說了她的事,子女忙,加上耳朵聽不見,總是在家里說些胡話,家里人都比較嫌棄,就送到了這。我們知道老人的本意不是這樣,但是耳朵聽不見,成為了與家人溝通的一道壁壘。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敬老院義工服務活動之行,旨在慰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讓他們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給他們送去一份關愛。盡管他們有時對我們愛理不理,盡管他們對我們講話的口音不熟悉,盡管他們的耳朵已經不那么靈敏,我們都要耐心地和他們慢慢地說,關切地問他們的生活狀況,親切地叫他們一聲“爺爺、奶奶”。此外我們還為老人們安排了節目,以此來給他們單調的生活送去一份歡笑、一點溫暖。通過這次志愿活動,我更理解了老人們的孤獨感,我們應更加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變得優秀來回報父母。活動開展了一天,但是我也是在這次的活動里面感觸到自己的一個改變,更是懂得感恩,更是明白他人的一個努力,并且也是自己要多去做一些事情,去回饋社會,去幫助他人也是讓自己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修養素質,并且在這些志愿活動里面我也是感受到快樂,這種幫助他人的快樂,也是以后要多去做志愿活動,多去關心老人。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需要的并不只有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我們還需要像這種實踐活動,學校以外的另一種生活。不僅增強我們的責任意識,而且還提高了我們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