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法學院“探索非遺文化,助力文化傳承”社會實踐隊伍踏入福建省三明市泰寧,深入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馬燈”的傳承之路。這次實踐旨在挖掘匠人精神,傳承非遺匠心,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據《豐順縣志》記載,“走馬燈”作為花燈的一種,在豐壽歷史悠久。于正月十五元宵節掛花燈一直是當地民間的風俗,而“走馬燈”則是這一傳統中的重要代表。實踐團隊在泰寧縣非遺文化傳習點聆聽非遺傳承人的介紹,深入了解制作“走馬燈”的歷史淵源和工藝技巧。
圖為泰寧縣非遺文化傳習點的走馬燈。 邱艷婷 攝
活動現場,一幅幅精美的“走馬燈”擺放在地上,展現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隊員們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展示了走馬燈制作所需的各種工具。實踐隊員不僅學習制作的技藝,還親自動手操作,學習處理走馬燈骨架接口的技巧。通過親身參與,他們深刻體驗到了制作走馬燈所蘊含的匠心和藝術。
圖為實踐隊隊員向非遺傳承人學習處理走馬燈骨架接口。邱妍慧 攝
實踐團隊成員展示了不同顏色的走馬燈,彰顯了非遺文化的多樣性與創造力。這次活動不僅讓他們深入了解了走馬燈的歷史背景和制作過程,更是將匠人精神與非遺文化傳承緊密結合,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圖為實踐隊隊員獨自處理走馬燈骨架接口。陳麗 攝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法學院的實踐團隊通過這次非遺文化探索,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素養,也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他們用行動詮釋著“樂道拾遺,匠心筑遺”的理念,努力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匠心藝術在時光的滌蕩下愈加輝煌。未來,這支實踐團隊將繼續秉持著這份初心,繼續助力文化傳承,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陳欣寧 陳燕欣 許仕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