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9日至23日,河海大學“重走紅色水系•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調研團”重走蘇豫紅色水系,秉持“以水為媒,以紅塑旅,以旅彰文”的實踐宗旨,前往河南省安陽紅旗渠與江蘇省“洪澤湖-長江-建昌圩-沙家浜”紅色水系文旅代表單位調研。基于紅色文化傳承發展與紅色旅游振興鄉村的視角,以水為引探尋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之路。
創新調研思路,江川渠圩構織紅色水系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留下來的紅色故事擁有同一淵源,可以從時間、空間的角度組成文化網絡。水作為紅色故事中的自然場景,也是紅色文化的載體之一,成為許多紅色旅游景區的共同標志。
據此,調研團創造性提出新概念“紅色水系”,以水為媒重走紅色文化之路,基于此視角研究紅色旅游的發展,選取紅色水系中的關鍵節點與源點進行調研,例如:河南省安陽紅旗渠、江蘇省常州建昌圩、蘇州蔣巷村、宿遷墊湖村與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
銘記戰爭歲月,館藏碑立回首革命烽火 江蘇是蘇皖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南京、蘇州、宿遷等地擁有豐富的革命文化遺產,是紅色革命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典型地區。紅色水系跨越山河,綿延時空,紅色烽火正以紅旅之路傳承發揚,熠熠延輝。
渡江戰役賦以長江紅色革命精神,使之成為紅色水系的文化源點之一。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公共服務處潘主任提到“紅帆揚”主題黨建研學品牌,他說:“希望紅帆可以像旗幟一樣立在渡江紀念館上永遠飄揚,為企事業單位和大中小學生提供黨建服務。”
01實踐隊員在沙家浜進行采訪 河海大學洪薈琳 提供
蘇州沙家浜以“蘆蕩烽火”打造紅色文化IP,是水文化與紅色文旅結合的成功案例。青青蘆葦蕩,抗日舊戰場,春來茶堂阿慶嫂的傳奇故事《沙家浜》,就誕生在江蘇常熟煙波浩渺的陽澄湖上。古樸的亭中戲臺上,阿慶嫂、郭建光、沙奶奶、胡司令等經典角色粉墨登場。激蕩昂揚的唱腔與別具匠心的演繹隊員生動再現了阿慶嫂智斗敵偽的風采與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氛圍。當日天空飄起細雨,但臺下觀者如織,老少皆臨。鑼鼓晏息,掌聲潮動。演員謝幕時,小孩子們為機智果勇的阿慶嫂喝彩,而年長一些的觀眾則深深注視著這方承接歲月的小小舞臺,眼中含光。
演出結束后,團隊成員與臺下游客采訪交流。蘇州本地市民王有民先生說:“沙家浜是蘇州人盡皆知的紅色景區,但不是每一個蘇州人都知道阿慶嫂。上一次看這出戲,還是在十幾年前打谷場上放的黑白影片。今天帶家人孩子來,能以舞臺劇的形式重逢,是一種感動的傳承。”以旅游與戲劇的方式,沙家浜的故事在一代代蘇州人心中的舞臺上演繹著,永不落幕。除此之外,團隊成員還對景區內紅色文創產品、紅色文旅建筑設施、紅色文旅活動進行評估考察,從文化融合程度、旅游沉浸式體驗感、投入產出盈利均衡等多角度進行綜合評估。
在常州建昌圩,團隊前往中共蘇皖區一大會址與潘家墩兵工廠遺址,深深敬仰茅山戰區以曹江臨烈士為代表的革命烈士。建昌圩文化研究會會長謝國林說:“需挖掘探索瀕臨失傳的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繼承發揚以銘記英雄烈士們的付出。”
不忘振興之路,渠開稻香追憶奮斗歷程 水是人民勞動的自然載體,源遠流長的紅色水系見證中國人民治理旱澇、振興鄉村的艱辛歷程。在江南魚米之鄉與中原的黃土地上,勞動人民開渠建圩,承星履草的故事正通過旅游的方式傳承創新,薪火相續。
在蔣巷村,隊員隊員們切身感受到鄉村發展巨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蔣巷村常德盛老書記這樣講到:“農業才是根本,村東北面的有機農田有了機械化經營,田里作物長勢喜人,為村民們牢牢端穩飯碗打下基礎。”在與村李軍副書記座談會中,團隊成員針對蔣巷村的三產發展、紅色文旅等方面提出問題,深刻領悟到紅色文化對于鄉村振興的價值。
02實踐隊員與蔣巷村李軍副書記進行訪談 河海大學洪薈琳 提供
在建昌圩,團隊前往紅色品牌企業——常州市昌玉紅香芋專業合作社。“八月天,捧起香芋喜洋洋,家鄉多少美好,多少歡唱”,在建昌人民淳樸的歌聲中,隊員感受到小小的紅香芋通過打造助農品牌,帶領千百戶農民走向小康,奔向幸福。
03實踐隊員參觀紅香芋農業合作社 河海大學洪薈琳 提供
“建昌這片土地上長出的香芋,沉甸飽滿,色澤紫紅,所以咱稱之為紅香芋“在田間小徑上,社長蔡東生先生望著郁郁蔥蔥的芋田,驕傲地說。2008年5月,社員出資逾百萬元,建立專業從事紅香芋生產、銷售和母芋精深加工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成立至今,合作社一班人馬務實創新,奮力開拓,使金壇建昌紅香芋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知名度不斷提升輻射帶動農戶種植10000多畝,建成高標準建昌紅香芋種植基地5000畝。在合作社帶動下,芋農通過種植和交售紅香芋,畝均收入10000元以上。以“紅香芋”品牌打造主題鄉村旅游,讓每一位踏上建昌這片熱土的旅客親手體驗栽培挖采與豐收的樂趣。以紅香芋為原料烹制佳肴,發展農家樂與民宿,帶給游客濃濃的"芋”味體驗。建昌人民以“紅香芋”為支點,撐起繁榮昌盛的振興理想。
在河南安陽紅旗渠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凱波先生、河海大學世界水谷研究院副院長王冠老師以及河院長助理田鳴老師的領導下,實踐團探訪在紅旗渠紀念館與青年洞,了解林州旱魃肆虐的歷史背景與“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空中排險、巧建空心壩等奮斗故事,切身體悟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賡續紅色基因,以水為盟建立戰略合作 調研過程中,實踐團得到了各地文旅單位的熱情支持。在常州,實踐團與建昌圩文化研究達成協議,建立河海大學“紅色建昌圩”實踐基地,師生與會長謝國林、副會長蔡冬生、副秘書長董大平參與揭牌儀式。李國平秘書長向團隊寄予殷切希望:“挖掘紅色文化,賦能立德樹人。攜手河海大學創建紅色驛站,打造紅色建昌。”
04團隊成員與建昌圩文化研究會領導合影 河海大學洪薈琳 提供
同時,團隊與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公共服務處、蘇州蔣巷村村委會、河南安陽紅旗渠精神研究會、河南安陽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等單位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承諾后續將分享研究成果,以專業特長助力紅色文旅融合,為當地文化與旅游事業繁榮發展做出實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