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山東大學“迅電流光”非遺文化宣講團赴七西社區進行第三次線下宣講。本次宣講活動由隊長陶宏明、王詔組織。四名宣講團成員通過精彩的介紹展現了義烏紅糖、東營呂劇、白族三道茶、東昌葫蘆雕刻和日照黑陶等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宣講對象為社區兒童及工作者。
陳建燁為小朋友們詳細介紹了義烏紅糖的歷史發展與精神內涵。義烏紅糖作為浙江農產品的標志之一,記錄了義烏人民在改革開放大潮之下的奮斗與拼搏。宣講團成員希望能讓小朋友們學習到義烏紅糖所蘊含的不怕困難、勇于創新的寶貴精神。宣講過程中,每位小朋友收到了宣講團準備的紅糖禮品。
張旭穎為在場觀眾介紹了來自祖國邊陲的云南白族三道茶。她以問答形式引入,同時啟發了在場同學們的思考與感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文化與人生哲理是白族三道茶的精神內在。小朋友們由此能夠體驗多樣的傳統文化及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彩之處。
林鵬翔展示了被史學家譽為“原始文化的瑰寶”“華夏藝術之魂”的日照黑陶。作為中國手工業發展的杰作,日照黑陶中蘊含了匠人們的高超技藝與文化傳承,并最終成為了非遺文化的代表性產品。
趙正宇為在場觀眾帶來了聊城市東昌府區流傳千年的民間手工藝品——葫蘆雕刻以及具有山東特色的東營呂劇。他首先介紹了呂劇的歷史與特色,并播放了呂劇經典作品《李二嫂改嫁》的選段。在古典的唱詞與純樸的腔調中,觀眾們仿佛置身于劇場之中,切身體驗了戲曲的魅力。最后,他介紹了葫蘆雕刻的技法與特色,并通過互動問答為表現積極的同學發放了葫蘆制品。
本次宣講活動為社區小朋友們打開了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門,希望他們今后能夠進一步學習非遺文化,并成為非遺文化的推廣者。宣講團成員也將繼續宣傳傳統文化的特色,為保護傳承非遺文化貢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