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7月25日訊(通訊員 趙一蒙 王涵 黃曉玉)7月14日,為傳承弘揚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由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組成的“遺”脈相承社會實踐團隊在徐州多地開展以“文化遺產鑄碩果,‘遺’脈相承開新花”為主題的暑期實踐活動。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調研和社區宣講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保護,傳承優秀非遺文化。
匯聚青年力量,增強非遺認知
。首日,按照計劃為吸引更多市民的注意和參與,實踐團隊選取了徐州市民休閑放松常去的云龍湖公園作為調研地點。傍晚4點,團隊成員來到音樂廳廣場,此時廣場上已經陸陸續續有市民前來鍛煉身體,也有小朋友成群結隊的玩耍追逐。
實踐團成員隨機尋找各個年齡段的市民進行科普并填寫調查問卷,將科普主題定為非遺文化的認識和發展。從非遺的歷史淵源、價值意義、傳承現狀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通過圖文并茂的展板、多媒體展示以及現場示范,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非遺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魅力。通過科普的方式向市民介紹了徐州本地及周邊地區的多個傳統非遺技藝和民俗習慣,同時也介紹了一些創新性的非遺傳承項目和企業。
現場音樂輕快增添了活動的歡樂氛圍。廣場上,市民們有的正在認真聆聽著實踐團成員的科普解說,有的則在互動展臺前觀看實踐團成員制作非遺工藝品,了解著傳統技藝的奧妙。一群小朋友圍在實踐團成員身邊一邊跟隨著成員的示范,一邊興奮地躍躍欲試,盡情體驗自己的技藝天賦。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市民進行科普調研)
“發展傳承非遺文化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我們要讓更多人認識和熱愛這些歷史的瑰寶!”實踐團激動地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民族特色和智慧,代表著民族的精神文化傳統。實踐團成員們科普非遺可以喚起市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也激發了市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對自己民族精神的思考和傳承。通過對非遺的學習和參與,非遺文化日漸融入到市民生活中,為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聚焦傳統非遺,滲透社區文化。次日下午,隊長帶領實踐團成員來到濱湖社區進行宣講,為社區居民詳細講解徐州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天空忽降大雨,但并沒有澆滅實踐團成員和居民們的熱情。活動順利開展既靠居民們的積極配合,也離不開實踐團隊與社區工作人員詳細的對接與活動安排。
會議廳內懸掛著亮眼的宣傳橫幅,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場地布置得整潔而溫馨,擺放著展臺和展板,上面陳列著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品。展品豐富多樣,有傳統手工藝品、傳統樂器、非遺技藝展示等。
(圖為社區居民傾聽實踐團成員講解)
“徐州非遺有很多,比如徐州琴書、徐州香包、徐州花鳥字云龍編結工藝等。”“曹氏香包還挺出名的嘞,我家里還在門廳那掛了一個!”“我們老一輩人都是聽徐州長大的,但是現在唱的人少了,聽的人也少了。”原來徐州那么東西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居民們聊得熱火朝天,活動現場的氛圍溫馨而熱烈,分享著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體驗。一位老年人拿著自己織制的手工藝品,引起了周圍人們的議論和贊嘆。
面對居民的熱烈討論提問,實踐團成員們并沒有感到不悅,他們耐心回答了所有問題,最后總結道:“非遺擁有多樣性和地域性,也展示了不同地區的獨特文化和傳統技藝,希望通過這次宣講可以深入了解徐州的非遺文化,同時也鼓勵大家去了解其他地區的傳統文化,促進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擴大文化的視野。更希望能夠大家將傳統與現代技術生活相結合,讓非遺真正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社區宣講)
實踐團成員說:“非遺的宣傳和發展絕不是一朝一夕幾次宣講活動就可以做到的,作為大學生志愿者,我們會努力擴大影響力,讓非遺發展一直向前進。”
實踐團隊的成員表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骨子里的東西,他們會一直堅持下去,希望能盡自己所能去守護這份歷史的精華,讓更多人了解、熱愛和傳承非遺。
(圖為實踐團隊在云龍湖廣場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