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紅色文化傳承
福建農林大學師生為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舊址標注電子地圖
通訊員(馮菀秋 董學平)7月21日至25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黃艷講師、植物保護學院陳李林副教授帶領茶學和植物保護專業學生來到南平建甌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舊址紀念館參觀學習。當得知紀念館在各大電子地圖上沒有定位地址后,該校師生聯系百度、騰訊、高德等地圖平臺為紀念館標注地理位置,讓更多人方便來此傳承紅色文化。
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舊址紀念館坐落于一個幽靜的巷子中,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曾經為3000多平米的劉氏住宅,后經革命后劉家后人一無反顧,把小樓捐獻給國家建立展館,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
黃艷老師介紹道:“我們深知每一位革命烈士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為了讓后人更好地了解紅色歷史,傳承革命精神,我們特意推出了‘革命烈士后人故居地圖’項目。通過數字科技,我們將革命烈士后人的故居呈現在地圖上,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那段崢嶸歲月,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黃艷老師發動全體師生聯系百度、騰訊、高德等地圖平臺,標記原劉葆彝烈士故居,即現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舊址紀念館的地址;同時,在這些平臺上添加紀念館詳細的歷史背景、紅色故事等信息,幫助參觀者更好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
學生們還鼓勵沙無濘老人在為參觀者講解時開啟網絡直播,與其他游客分享心得體會,讓更多的人可以理解紀念館的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此次參觀學習,該校師生就進行了直播并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傳承紅色文化。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社交媒體、官方網站等多渠道,大力宣傳革命烈士后人沙無濘堅守紀念館這一崗位37年只為參觀者義務講解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的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紅色文化,共同傳承革命精神。”陳李林老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