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點燈團隊貴州7月10日電(通訊員 呂宇涵)7月8日上午,珠海科技學院“星星點燈”三下鄉團隊來到貴州平塘縣克度鎮航龍村,這里因其毗鄰“天眼”,蘊含豐富天文知識而被譽為“中國天文小鎮”。隊員們通過實地考察和采訪了解到“天眼”給這個原本名不經傳的小山村帶來了巨大變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介紹說,"中國天眼"是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當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不僅給世界天文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更讓平塘有了改天換地的大變化。
滄海桑田,日新月異航龍村四面環山,天坑奇多,“偏遠”“窮苦”曾是這里的代名詞。在過去,這里的人們基本沒有收入來源,只有外出務工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而留在本地的人每年的收入也僅夠維持日常生計。然而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航龍村,這里早已是另一片新天地。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布依酒樓老板王少琴。隊員唐意如 攝
“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啦,我們很滿意。”布依酒樓老板王少琴這樣說到,臉上難掩喜色。
2016年“天眼”落成,平塘縣抓住機遇將航龍村打造成天文小鎮,大力發展高品質旅游業并積極帶動周邊產業發展,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品質的旅游服務,吸引各地游客前來參觀。當地經濟情況更是有了質的飛躍。
黨民一心,互利共贏多年以來,航龍村居民們只能以當地農業作為生存基礎。然而受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原因,當地科技水平低,農產品深加工涉及較淺,大多數人們只能選擇賣給二級商販或者自行售賣。遇上天氣不好或者農產品市場波動時則是只能選擇自產自銷。
在訪問一位村民時,他說到:“以前想賺點錢只能到外面打工,一年都難回來一次。”
而如今的航龍村游人如織,屋舍儼然,和王少琴口中說的那個航龍村截然相反。走訪了駐村第一書記劉安后,我們得到了答案。原來,自“天眼”建成后,當地政府就根據各村莊的基本狀況,開創“一村莊,一圖景”模式,對各個村莊的布局及硬件設施做出最適宜的調整和規劃,為本地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當地政府開始系統規范本地土地使用情況,居民不再能隨意建房。這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本地硬件設施水平,交通狀況也有了極大改善,給村民們的基本生活和日常出行提供巨大便利
不僅如此,政府還將過去分散的幾所學校合并在一起,節省教育資源,大大提高了教育水平。隨著平塘縣發展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加入到平塘的教育行業中,為建設平塘添磚加瓦。
除此之外,平塘政府統一用“以房換房“或直接補償拆遷款的形式回收土地,主導組織建成景區,并根據建設需要和居民需求為村民們提供大量崗位,大大促進本地就業率。如今航龍村這個“天文小鎮”越辦越好,人氣越來越旺,鄉親們的常住意愿也越來越強。大家都陸陸續續回鄉在家門口開個超市,辦個農家樂,為繪平塘美好藍圖盡綿薄之力。

圖為航龍村全景 圖源網絡
“倒吃甘蔗節節甜”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鄉村振興的講話中這樣說道:“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大家團結一心,共同奮斗。”
為了摘下“貧窮”這頂帽子,航龍村各方齊發力,推出“合作社+旅游公司+農戶”助力鄉村振興。駐村書記劉安告訴我們,航龍村目前將繼續以農業和旅游業為發展中心,大力推進景區與村民的合作。景區給居民提供便利,采取“住民宿送門票”等方式吸引游客入住,同時開創“天文興趣課”、專家講座、研學旅行等方式向青少年普及天文知識,幫助幼兒孩童塑造三觀。
王少琴作為政策受益者之一,她告訴我們,每逢節假日,布依酒樓一天就可收入5000—8000元不等,淡季一天也能保證1000元左右的收入。在此發展模式下,一年凈利潤高達十五萬元,生活如“倒吃甘蔗節節甜”。她的家人王順軍也由創業致富帶頭人轉變為航龍村的一名村職業化管理干部,以最大的熱情去建設航龍村的未來。
“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為保證當地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當地政府不斷嘗試注入新元素使其長鮮。在訪期間,團隊正好遇上當地的特色節日“水龍節”,書記稱這是平塘本地的傳統民俗項目,近幾年來,縣政府不斷將傳統項目與科技相融合,不僅可以傳承、發揚傳統文化,還可為當地旅游業注入新鮮血液,打造本地特色項目,增強吸引力。
“我們想要定制一張平塘名片,讓人提到這個東西就能想到我們平塘。”書記稱他們不僅在旅游業上下足了功夫,農業上也不曾懈怠。平塘政府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化,為農產品賦值,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讓平塘的糧食走出去。除此之外,平塘著力打造特色水果“蜂糖李”,因其味道如同蜂蜜一般甘甜而得名,也被稱為“李中茅臺”。
“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們因為天眼才出現在世界眼前,就要抓住機會讓我們的東西走出去。”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駐村書記劉安 隊員唐意如 攝
“我們保護中國天眼就像保護我們自己的眼睛一樣” “天眼”給整個貴州人民帶來無限機遇,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天眼森林防火工作人員羅正瓊的日常任務就是巡林、巡山,杜絕一切可能對”天眼“造成威脅的因素。他說:“我們保護中國天眼就像保護我們自己的眼睛一樣。”
而談到“天眼”,就不得不提到這個人,南仁東先生。修建“天眼”時,南仁東先生已及花甲之年,他卻仍深耕其中,不知疲倦。李克強總理曾蒞臨“天眼”建成儀式,當時的南仁東先生早已身患肺癌,他帶著氧氣面罩出席,用擴音器介紹著這個在他手下誕生的國之重器。
當地村民對南仁東先生充滿著敬佩和愛戴之心,他們說:“如果南仁東先生沒有那么早逝去,中國一定會有第二個天眼。”

圖為南仁東先生 圖源網絡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航龍村只是平塘鄉鎮建設的一個縮影。實際上,像航龍村這樣的“精致小鎮”,在平塘已然“遍地開花。平塘大地一幅幅幸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撰稿:呂宇涵
攝影:唐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