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井洋,半年糧,黃瓜叫,漁民笑”。大黃魚有著“國魚”的美譽,是大自然饋贈給閩東人民的珍貴禮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好這一重要資源,把以養殖業代表的海上經濟帶動開發起來。7月15日,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寧海漁歌”實踐隊走進“中國大黃魚之鄉”三都澳海域,深入一線調研大黃魚養殖情況,貢獻蔚藍科技,助力漁業振興。
回溯前世今生,厚植藍色信念。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科技工作者”、“大黃魚之父”劉家富的帶領講解下,實踐隊成員在大黃魚博物館了解了大黃魚的形態特征、種群分布、生物學特性、養殖技術等,共同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回信精神,同學們更加堅定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
圖1與劉家富在大黃魚博物館合影
圖2劉家富講解大黃魚的前世今生
貢獻蔚藍技術,助力漁業振興。實踐隊特邀專家李林春教授、劉萌副教授,寧德市水技站站長陳慶凱與同學們前往三都澳海域魚排,對現場發病大黃魚進行病害診斷,并為養殖戶提出治療建議。同時,實踐隊成員將自帶的去腥味裝置應用于現場的對照實驗,結果表明,經過裝置處理過后的大黃魚在腥味和異味程度上顯著降低。該裝置得到了養殖戶的認可,并計劃在小范圍網箱中進行長期試驗,F場,同學們自發地幫助漁民開展補修漁網、搬運工具、投喂飼料等工作,體悟漁民的艱辛,也是一次勞動教育課堂。
圖3李林春教授診斷大黃魚病害
圖4實踐隊進行大黃魚去腥試驗
調研創新模式,共建實踐基地。據悉,寧德聚寶盆漁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創了仿野生大黃魚圍網養殖的先河。為更全面了解大黃魚養殖產業,實踐隊前往該公司調研大黃魚養殖創新模式開展情況,并與專家一同研討改善魚肉口感、品質的解決之道。同時,與聚寶盆漁業共建社會實踐基地,并舉行授牌儀式。未來雙方將持續加深在人才培養、技術研討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助閩東地區漁業振興。
圖5實踐隊與聚寶盆漁業科技合影
“黃魚出海門,饜飫及僮仆”。實踐隊通過“知魚”、“護漁”,深入了解大黃魚產業發展。未來,實踐隊將認真撰寫調研分析報告、持續跟進實驗情況,將實踐成果落實落地。同時加強興農本領,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積極投身于沿海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中。
來源: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學院
文:王清霞、余詩靜
圖:李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