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文化織就致富大道,桑梓情懷助力鄉村振興
桑為中國獨有的,是優良的鄉土樹種之一。桑關乎國計民生,是中國最早的栽培的經濟樹種之一。春秋戰國時期,桑蠶業在黃河中游一帶已相當發達,此后更是從北到南持續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吳川市長岐鎮新聯億圣蠶桑種養專業合作社逐步規范蠶桑產業的管理,以基地作為示范,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銷售渠道,因地制宜,發展種桑養蠶、蠶絲加工、劍麻加工產業,基本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輻射帶動相鄰農戶百余戶,有效助力蠶農增收,推動蠶桑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蠶桑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長岐鎮有桑園120畝,每到豐收之時,蠶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養蠶讓當地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在該村的帶動下,長岐鎮多個村莊也加入蠶桑產業鏈條,使得吳川市長岐鎮新聯億圣蠶桑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為了吳川乃至湛江的主要蠶;。目前該鎮正組織實施“蠶桑產業提升行動”,在穩定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推進“桑產業”發展,從桑果汁到桑葉茶,從絲綢產品到蠶沙有機肥,從桑園雞到休閑游等。相信在未來,長岐鎮桑蠶產業的路子會越走越寬廣。
在鄉間繪出絢麗畫卷,離不開對故鄉的鄉愁。吳川市長岐鎮新聯億圣蠶桑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麥艷貞,扎根于吳川市長岐鎮新聯村,帶領村民種桑養蠶、加工蠶絲、加工劍麻,傳承并發揚蠶桑文化。發展蠶桑種養加工產業,落實政策要求,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充分利用合作社的大平臺,發揮自己的優勢長處,在信息、技術、資金、管理、收購、銷售等每一個環節,全部融入到鄉村振興中去。
蠶桑既是一份產業也是一項傳統技藝,我們應該要保存并發展下去。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鄉村振興工作依然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千秋大業,人才為先。”人才是興邦之本,文化傳承靠人才,鄉村振興同樣要靠人才。唯有保持著精益求精的匠心,久久為功的耐心,認認真真做好蠶桑產業,蓄積堅韌之力,擼起袖子加油干,善作善成,實干篤行,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為鄉村振興、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撰文/敖雅雯 初審/吳婉婷 復審/張紀園 終審/李華輝
時間:2023-07-17 作者:敖雅雯 來源:“發行美好”社會實踐隊 關注:
- 以科技賦能 護丹山碧水
- 福州大學“探建州風采,繪數字青春”實踐隊走訪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開展調研學習。
- 07-17
- 齊心協力,共創佳績
- “繁花盛開的夏天,還記得風在嘆息,歲月單年輕目光所及,總是青澀回憶!
- 07-17
- 勞動為火,砥礪前行
- “世界上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艱苦辛勤的勞動而能夠得到!比松谇,不索何獲?鄉村振興離不開廣大勞動者的苦干實
- 07-17
- 農旅結合豐鄉村,一片熱忱助發展
- 2023年7月11日,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系“探尋鄉村致富之路,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伴隨著飽滿的熱情,前往安徽
-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