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7月6日,合肥工業大學資環學院“從大饑荒到大糧倉 用青春見證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河南省周口市黃泛區農場開展了為期 5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學習二十大,永遠跟黨走,青年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為深入體會國家“三農”工作重要性,了解中國鄉村發展進程與鄉村振興路徑, 7月6日,合肥工業大學資環學院“從大饑荒到大糧倉 用青春見證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河南省周口市黃泛區農場開展了為期 5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滄桑黃泛區 蝶變更出彩“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為深入了解黃泛區的“前世今生”,實踐團隊在黃泛區農場管委會黨政綜合辦正科級干部郝聰慧的帶領下參觀黃泛區農場場史館。
(在講解員帶領下參觀黃泛區農場場史館)
歷史上的黃泛區是苦難的代名詞,因為黃河連年泛濫而得名。從蕭疏的沼澤荒原到無際的麥海良田,黃泛區經過一批批農墾人人的艱苦奮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黃泛區農場向管理要效益,向技術要動力,向改革要紅利。在這里,“一杯茶水半杯沙”已成歷史,黃泛區已蛻變成麥浪滾滾、機聲隆隆的“農墾巨人”。黃泛區作為河南農墾的領頭雁,勇立潮頭,為各地總結分享“黃泛”經驗,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農業機械化成就“獻禮”黨的二十大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為了解黃泛區農場的機械化水平,7月 8 日實踐團隊前往銳墾烘干廠學習。
(銳墾烘干廠朱經理講解烘干設備)
(銳墾烘干廠朱經理講解農機情況)
黃泛區農場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機械化國有農場,如今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9%。在烘干廠內,不僅有兩臺自動化烘干機組(平均每天產能1000噸),各類農機更是目不暇接。從最基礎的小麥玉米收割機、播種機、旋耕機,到高地隙植保機、澆灌機,再到花生聯合收獲機等,一應俱全。
走入黃金梨果園,領略郭莊“新名片”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郭莊村黃金梨品牌具有優良的品牌素養和發展潛力,對黃泛區的鄉村振興計劃不可或缺。為挖掘農業品牌潛力,探尋黃泛區鄉村振興之路,實踐團隊前往“河南名星村”——郭莊村參訪鄉村企業家李富國,調研考察品牌發展路線,為鄉村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采訪鄉村企業家李富國)
(與當地村民了解黃金梨的種植情況)
鄉村企業家李富國講到,“我是從高中畢業以后就在國內水果生意,當時我看到黃泛區5000畝黃金梨滯銷,價格僅有幾毛一斤。看到這種困境,我下定決心打造黃金梨品牌,帶領果民脫貧致富。當地果農為了走出困境,對我也很支持。于是,2016年我把大家組織起來,一起創辦合作社。”在李富國等一眾村民的努力下,如今已成功打造郭莊村“新名片”——黃金梨出口品牌,建立黃金梨全產業鏈,當地村民實現脫貧致富,走向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深入鄉村訪民情,濃濃關懷沁人心為了解鄉村振興成效和農民的農業種植及家庭情況,實踐團隊在村委的支持下,兵分三路,走入黃泛區尹坡村對當地農戶進行實地調研。
(隊員采訪村民了解基本情況)
位于黃泛區農場的尹坡村在農場的管理下發展迅速,堅持貫徹落實鄉村振興,帶動農民發家致富。通過問卷調查及與當地農戶交談,我們了解到尹坡村多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玉米及果樹,進行農業生產的村民多在35歲以上,年輕人多選擇外出務工以補貼家用,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普遍偏低。
鄉村振興之路任重道遠,尹坡村當堅持鄉村振興的戰略,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加強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培養高素質村民,吸引年輕人回鄉,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作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中國青年當躬身入局,助力鄉村振興,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