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2023年7月7日安徽理工大學“新星振興隊”走進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胡劉烈士陵園。在陵園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活動以“銘記革命烈士,賡續(xù)紅色精神”為主題,以懷遠縣胡劉烈士陵園為實踐地點,緬懷先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陵園管理人員帶領下,實踐隊成員一起走進莊嚴、肅穆的胡劉烈士陵園,重溫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
懷遠縣胡劉烈士陵園,原名淮海戰(zhàn)役蚌西阻擊戰(zhàn)烈士陵園。位于懷遠縣陳集鎮(zhèn)永佛村胡劉村民組西側。陵園內(nèi)安葬的大部分是淮海戰(zhàn)役第二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阻擊國名黨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增援黃維兵團的戰(zhàn)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
圖為烈士陵園門外景
走進烈士陵園內(nèi),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紅墻。墻上十四個大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頓時讓實踐隊成員肅穆起敬。在十四個大字下面展示了兩部分內(nèi)容,一部分寫著“中國好人”,另一部分寫著“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在“中國好人”部分介紹了胡兆倫老人七十年如一日,義務守護解放戰(zhàn)爭時期安葬在永佛村的34座無名烈士墓。年介濤老人在退休后義務接受收集陳集鄉(xiāng)革命遺址普查工作,他走村入戶,尋訪100多人次,查清鄉(xiāng)境埋葬的7處83位無名烈士相關資料及烈士墓地管理現(xiàn)狀。2013年以來先后為37名無名烈士復原了姓名,為這些烈士尋親他足跡遍及皖、蘇、魯、冀、浙5省16縣市,行程近萬公里,查閱了近70縣10多萬名烈士名單,搜集記錄整理尋親資料80余萬字,為蘇書祥、孟繁林、孫金連等28位烈士找到家鄉(xiāng)和親人。雖然沒能親眼見到兩位老人,但兩位老人的事跡卻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位實踐隊成員的心中。七十多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滄海一粟,但這串數(shù)字所代表的卻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的時光。足跡遍布五省16縣市,行程近萬公里。在這近萬公里的背后是一位老黨員永不褪色的初心。
圖為陵園內(nèi)的紅墻
進入烈士陵園內(nèi),陵園總體平面布局分為東西兩區(qū)。東區(qū)包括入口處的牌坊、墓道、草坪綠化帶及預留的陳列館、接待室用地,西區(qū)為紀念碑和墓葬區(qū)。紀念碑高高矗立在陵園中央,基座長寬各10.2米,高8.8米,用玉白色大理石砌成。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毛澤東手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它警醒著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寄托著懷遠人民對于革命先烈的無盡哀思和敬仰之情;淖o欄上雕刻著梅、蘭、竹、菊、牡丹等圖案,護欄上方托起28個潔白色的圓球,代表著中國共產(chǎn)黨從建立到奪取全國勝利28年的光輝歷程。
圖為烈士陵園內(nèi)的紀念碑
在陵園紀念碑下,實踐隊全體成員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鏗鏘有力的誓言響徹天空。在松柏青翠、碑石整潔、氣氛肅穆的烈士陵園內(nèi),全體人員邁著沉重的步伐,懷著對先烈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烈士紀念碑前,低頭為革命先烈默哀,向先烈們敬獻鮮花。實踐隊全體成員在烈士墓前緬懷先烈,緬懷他們?yōu)橹袊裰鞲锩⒌臍v史功勛,緬懷他們?yōu)檎戎腥A民族而不怕流血犧牲的獻聲精神;緬懷他們堅定不移的革命斗志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緬懷先烈是為了牢記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珍惜烈士青春和鮮血融鑄的幸福生活。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烈士陵園前合影
通過此次活動,大家在思想上進行了一次革命傳統(tǒng)教育,心靈上得到了洗禮,紛紛表示要以這次祭掃活動為契機,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先烈們堅忍不拔、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繼承先烈遺志,銘記歷史使命,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之崛起而拼搏,為祖國騰飛而學習,為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