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鎮十六將,千古的傳奇,獨山鎮里每個地方都有將軍們的足跡,這里是將軍的搖籃,是紅軍的故鄉。為探尋獨山鎮代代相傳的紅色精神,南京財經大學紅色血脈巡訪團來到了安徽省六安市獨山鎮,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對獨山鎮的四位革命先烈的后代和上百位居民進行了一系列采訪,記錄了當地對紅色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其中團隊重點采訪了胡正先將軍和汪榮華女士的后代,也深切體會到了簡樸勤勉家風的傳承。
胡正先,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獨山鎮。12歲參加革命,先加入共青團,被安排到通江總部去學無線電,后又被調到中央軍委擔任報務員,歷任總參謀部三部局長、參謀長、副部長、顧問,先后參加了遼沈、平津、解放海南島等著名戰役,負責信息收集工作。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汪榮華出生于一個六安市郝家集貧苦農民家庭,先后加入少年先鋒隊、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后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期間負責青年婦女工作,后派到五區石頭嘴,從事武裝斗爭,又任紅四方面軍十二師衛生部醫務員;1935年3月任四川省蘇維埃政府郵政局副局長。也是1935年,劉伯承將軍與汪榮華女士在成縣結成了伉儷。

【家風需要言傳身教】
通過當地政府的工作人員,團隊先是來到了胡正先老將軍的家里,見到了老將軍的次子胡東平先生,并對其進行了采訪。在采訪中,胡東平先生說到“這個節約這方面啊,我覺得我這個年齡給社會可能做不了更多的貢獻,但是我可以減少一些浪費,至少在節能方面盡可能地做出一點貢獻。這也是我從父母他們那一代人身上學到的艱苦樸素的作風,因為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在小時候我父親他們穿的背心總是有破洞,很多補丁,這就潛移默化地給我們灌輸了勤儉節約的理念。”
家風不僅是言傳,更是身教,在胡東平先生的口中,胡正先老將軍并不多言,只是通過每一次的“身教”,讓勤儉節約的這個家風代代相傳了下去。
之后團隊來到了汪榮華女士的侄子汪榮軍的家里,分別采訪了汪榮軍先生和他的外甥汪勇先生,談論了汪榮華女士艱苦樸素的性格對他們的影響。汪勇先生說“那個獨山大橋,就是她想辦法籌措資金來修的,卻在后來別人說幫要修繕維護一下她的那個居住的地方時,持堅決反對意見,因為她覺得只是一個住的房子,修繕的意義也沒有那么大,不必花費那些精力與金錢。她也總是會教育我們,要用勤勞的雙手創創造美好的生活,不能夠歪門邪道,我們一直就是牢記在心,從內而外地去傳承。”

汪榮華女士通過言傳,與多年以來的身教,從而形成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家風,后輩們耳濡目染,也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將優良家風繼續傳承下去。
團隊成員金燦說“在對先輩的優良作風的生動描繪后,一個個吃苦耐勞、思想作風正派,對組織和同志忠誠⽼實,⼯作踏實,樸素勤勉的黨員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