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嶺嶺鑄軍魂。獨山鎮,培育與造就了眾多的英雄群體孕育與承載了不朽的紅色革命精神。為探尋獨山鎮革命先輩對后代優良家風傳承的影響,南京財經大學紅色巡訪團于六月中旬來到獨山鎮,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團隊采訪了多位革命先輩的后代和獨山鎮上百名居民,一同感受獨山鎮革命精神的弘揚,與優良家風的傳承。其中重點采訪了楊以山和吳干才將軍們的后代,體會他們敢于犧牲、無畏奉獻的精神。
楊以山將軍15歲即參加革命,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戎馬倥傯、南征北戰,萬里奔途中,奉獻于西南軍區、昆明軍區、西藏軍區、成都軍區等的后勤事業,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在六霍起義紀念館中,專門有一面展板介紹吳干才烈士,他于1927年任中共六安特區委員會委員,在1929年發動獨山暴動后,被敵人圍捕犧牲,其遺軀被敵人掛于城墻曝尸三日,犧牲前仍意志堅定,高呼紅色口號,永遠忠誠于黨。
【抗洪抗震中的無名英雄】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團隊與楊以山將軍的族孫楊明燦先生約在六霍起義紀念館,進行了采訪。楊明燦說:“我大爺爺是走過雪山過過草地的,我父親也是參過對越還擊戰的,包括我姥爺也是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團隊成員們都深切地體會到他們家族代代傳承下來的奉獻精神,也了解到正是受了楊以山將軍等先輩們的影響,楊明燦在多次抗洪抗震中會更加堅定地想要去貢獻一份力量。
正如楊明燦先生所說:“我當兵第一年學駕駛的時候,云南魯甸,發生了地震,凌晨大概兩三點鐘聽到緊急集合,把我們拉到那個倉庫去給我們布置任務要搬運物資,當時了解后完全沒有想著會很危險,只是想著一定要為人民做出一點貢獻。”作為革命家族的后代,在搬運物資時,楊明燦一直秉著“別人搬一個我要搬兩個,別人扛小的我要扛大的”的精神,只希望能夠早點完成任務,為災區送去他們所需要的物資,為這次抗震救援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后來在2016年新鄉發洪水時,楊明燦并不是黨員卻依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主動向連長請纓,參與抗洪救災任務。

在抗洪抗震中,正是一個個像楊明燦這樣的無名英雄不畏艱難,敢于奉獻,才能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度過難關,正所謂:“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抗疫天使不只是白衣】
之后團隊來到了獨山鎮政府,采訪了在當地政府工作的吳干才將軍的重孫吳家俊先生,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吳家俊不懼危險,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沖在抗議一線,晝夜不停、一家一戶地去排查。他說:“當人民群眾遇到這樣情況,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作為一個黨員,我就必須按照黨的要求,去做一些細致的工作,不斷安撫病人和居民,起碼使他們對病情有正確的認識,不會感到恐慌。”吳家俊在采訪中提到這也是他對吳干才將軍那種不怕犧牲、敢于奉獻的傳承,他認為作為后人,一定要把這種精神傳給后代,傳給子子孫孫。

在抗疫期間,有救治病人的白衣天使,也有像吳家俊這樣保證后勤工作順利進行的天使。他們都是奉獻精神傳承人。
團隊成員洪明輝說:“革命烈士拋頭顱、撒熱血的精神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不僅是革命先輩的后代,我們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也應該繼續傳承與弘揚這種大無畏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