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歲月在南京積淀了數(shù)量豐富、種類多樣、內涵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響應黨的二十大號召,增強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傳承非遺,7月1日起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學院“金陵研學”文化宣傳實踐團赴中國金箔藝術館、南京云錦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非遺館三地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探尋南京非遺文化的暑期實踐活動。本次活動圍繞了解和宣傳南京非遺文化展開,重點在于研究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和金箔鍛制技藝的具體內容和傳承價值,并從中尋找宣傳要點,得到屬于大學生的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方案。
金箔鍛制,薄如蟬翼中國金箔的起源,與佛教文、皇家文化有關。尤其是東晉南北朝時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法興盛,金光燦爛,由此激發(fā)了金箔手工業(yè)技藝的誕生和發(fā)展。2006年,南京江寧被國務院授名為“中國金箔城”。走進中國金箔藝術館,映入眼簾的是多種多樣、燦爛輝煌的金箔工藝品。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經配比、化金條、壓延、做捻子、落金開子、沾金捻子、打金開子、裝開子、炕炕、打了戲、出具、切箔等十多道工序錘煉而成。從馬車、屏風到佛像、寶座,經繁雜工藝制成的薄如蟬翼、光亮柔軟的金箔貼于其表,使其煥發(fā)出別樣光彩。

圖為金陵研學實踐團成員了解金箔鍛制技藝的“配比”和“化金條”工序
南京云錦,寸錦寸金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始于東晉末年,具有通經斷緯、挖花妝彩、挑花結本、夾金織銀的特點,需經過裝造掏范、障口、掏邊、找斷頭、接頭、拽花、搖緯、練梭、拋梭、挖花過管、妝花配色、織造打緯等十多個步驟。走進南京云錦博物館,一幅波瀾壯闊的云錦歷史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從古代的官服、龍袍到現(xiàn)代的新式婚紗,從古代的行政區(qū)域地形圖到云錦繪制的《蒙娜麗莎》,南京云錦帶著歷史的厚重感在新時代有著更亮眼的表現(xiàn)。

圖為金陵研學實踐團成員欣賞南京云錦博物館“明代武官補系列(復制品)”展柜
金陵非遺,長興不衰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古琴藝術、剪紙、云錦織造技藝、雕版印刷技藝、竹馬、龍舞、金箔鍛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南京的眾多名片之一。南京博物院非遺館作為南京非遺文化的一個小型聚集地,展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工藝,令參觀者眼前一新。

圖為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南京京劇臉譜”展位及手藝人現(xiàn)場制作展示
南京非遺文化豐富多樣,但歲月流逝,許多技藝、文化漸漸黯然。借此機會,“金陵研學”實踐團成員既了解到了從前接觸較少的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和金箔鍛制技藝,滿足了自身的好奇心,也從相關陳列作品和文創(chuàng)產品中得到啟發(fā),找到了宣傳要點,希望能更好地幫助宣傳、保護和傳承南京非遺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