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 “甬”伴童行薪火傳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有幸走進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前童古鎮,了解非遺知識,體驗感受醒獅文化的藝術魅力,以觀察新時代下中華非遺的發展成就為出發點,聚焦前童古鎮本土文化——醒獅,以青春話語講述非遺故事、傳播非遺聲音,用實際行動助力非遺傳承。
 "/>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小分隊第一站:探尋醒獅文化,助力非遺傳承
前言: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新時代,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青年人義不容辭。
2023年6月26日, “甬”伴童行薪火傳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有幸走進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前童古鎮,了解非遺知識,體驗感受醒獅文化的藝術魅力,以觀察新時代下中華非遺的發展成就為出發點,聚焦前童古鎮本土文化——醒獅,以青春話語講述非遺故事、傳播非遺聲音,用實際行動助力非遺傳承。
探尋醒獅藝術,復興非遺傳承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開始于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南獅又稱醒獅。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鐘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說起前童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清代乾隆年間,這里就有專門從事舞獅表演的“獅子班”。因為種種原因,前童舞獅在20世紀中葉開始逐漸沒落。直到2016年的元宵行會,一頭威武的獅子又重新“闖進”游客和鄉親們的視野。從此,前童舞獅仿佛從沉睡中醒來,開始走向了復興。
傳承醒獅文化,感受非遺魅力
舞獅頭篇
舞動獅舞魂,非遺沁童心。童攀峰教練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為團隊成員講解獅舞的神態、基本動作和基礎招式,并邀請團隊成員們一起跟隨老師學習舞獅的基本功。后腦勺貼緊,一手托,一手拉,活靈活現的獅子展現在我們面前。看似簡單的動作,里面卻內涵了無數的玄機。
擊鼓篇
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在醒獅表演的過程中,空有一只獅子是不夠的,它還需要鼓點節奏的配合才有藝術表現效果,而這一切需要通過鑼鼓的配合才能實現,童老師有力的擊鼓動作和激昂的鼓聲,讓我們仿佛聲臨其境一般,真是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對于同學們的好奇和不解,童老師耐心詳細地進行解答。馬步扎穩,手臂伸直,鼓棒鼓頭對準中心點,放輕松,心里默念節奏。來,走起。
非遺潤童心,經典代代傳
“甬”伴童行薪火傳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小隊成員采訪了兩位參加過舞獅大賽的小朋友,詢問了他們在訓練舞獅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以及學習繼承舞獅文化對他們成長的影響。兩位小朋友對能學習、繼承、發揚舞獅文化感到驕傲的同時還給我們講了他們參加舞獅大賽的經歷和感悟。他們用小小身軀,讓一度沒落的古老舞獅技藝在當地重煥生機,我們從他們的眼睛里看到了屬于舞獅新生力量的純粹和蓬勃向上的生氣,相信這一代青年力量可以將舞獅文化發揚的越來越好,也祝愿中國舞獅文化生生不息,發揚光大。
下一站,團隊將繼續圍繞醒獅非遺文化,探訪醒獅隊童攀峰教練,從獅藝傳承之路體悟醒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