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實踐報告
摘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促進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著眼于社區垃圾分類,本次活動的目的是保護環境以及提高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于2023年1月8日到2023年2月8日期間在活動小組成員各自所在的社區舉行,主要活動內容為協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以及開展保護環境主題宣講活動。
關鍵詞:保護環境;垃圾分類;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
1“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
1.1活動準備
在小組成員聯系各自所在小區的居委會以及物業并經得居委會以及物業的同意后,“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于2023年1月8日到2023年2月8日期間展開。
1.2活動內容
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為:(1)向居民介紹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提高居民垃圾分類處理意識和實施垃圾分類處理的能力,進一步實現垃圾分類常態化;(2)引導居民進行有效垃圾分類,提高垃圾分類效率;(3)舉行“垃圾分類伴我行”主題宣講活動,提高居民環保意識。
2活動心得
2.1活動感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的垃圾也越來越多,而進行垃圾分類管理能將這些垃圾轉化為新能源,同時能讓這些垃圾得到有效的處理,這樣能減少對土壤的危害性,同時還能防止出現污染空氣的現象。
身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也應該協助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為垃圾分類、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協助垃圾分類期間,我們發現部分居民不遵守社區垃圾分類規定,隨意傾倒垃圾,為垃圾分類工作人員已經志愿者增加了許多額外的工作量。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組成員對居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出現該情況的主要原因有:(1)部分居民不了解各個垃圾桶所對應的垃圾性質;(2)部分小區居民年事已高并且身邊無子女照看,特別是有的老人在陽康后有后遺癥,表示沒有精力進行垃圾分類;(3)部分居民認為,進行垃圾分類占用時間、增加工作量,是沒有必要的。
針對以上情況,活動小組借用社區活動中心舉行垃圾分類宣講活動,并且幫助老人進行日常垃圾分類。
在活動期間,小組成員向參與活動的居民詳細介紹了四種顏色垃圾桶分別對應的垃圾性質,如何從點滴做起,實現垃圾有效分類,引導他們提高垃圾分類處理意識和實施分類處理的能力,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常態化。并且,為了提高居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及趣味性,在多個社區廣場舞團隊的支持下,還進行了保護環境主題舞蹈與歌曲的表演。
最后,“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雖然對生活垃圾分類常態化的實現起到促進作用,但仍需要今后不斷的努力。
2.2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
2.2.1減少占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
生活垃圾中有些含有有害物質,不容易降解,土地受到嚴重破壞。如果進行分類能將可回收的去掉,減少填埋數量60%以上。
2.2.2減少廢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積,并且會引起蚊蟲增多、污水亂流、產生難聞的氣味等令人不適的現象。另外,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如果被動物誤食,會危害它們的健康甚至導致死亡,并且會使水資源受污染,與人類的健康也是息息相關的。回收利用可減少這類危害。
2.2.3變廢為寶,有效利用資源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的數量高達40億個、一次性筷子10億雙、方便面碗5-7億個,這些占生活垃圾的15%左右。那么,1噸廢塑料可提煉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噸廢紙,可免于砍伐1200噸紙的林木。1噸易拉罐熔化后能結成一噸鋁塊,可少采20噸礦產資源。我們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回收利用,合理利用,這就是小本大利的資源。此外,還有些其他物質也能轉化為資源,如食品、草木和織物可以堆肥,生產有機肥料;垃圾焚燒可以發電、供熱或制冷;磚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各種固體廢棄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開就是資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蘊含的資源潛力,就北京來言,每年就可獲得11億元的經濟效益。
時間:2023-02-11 作者:張文慧 來源:泰州學院數理學院“垃圾分類伴我行”團隊 關注:
- “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實踐報告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促進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垃圾分類伴我行”志愿活動著眼于社區垃圾分類,本
- 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