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部分隊員于2023年1月9日深入廣西河池市宜州區開展實地調研,弘揚儒家文化,探索儒家文化與家鄉文化的共通之處。
1月9日上午實踐隊隊員來到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江濱路,對路人展開采訪。實踐隊隊員詢問路人對儒家思想中的“義”與“信”是如何理解的,路人紛紛給出自己的觀點。在路人的回答中,隊員發現人們對儒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夠全面,需要實踐隊隊員給他們補充。于是實踐隊隊員拿出資料,向路人解釋儒家思想中“義”和“信”更豐富的內涵。
《論語》中的“義”淘汰了之前“義”觀念中本有的儀容、儀式等內容,而衍生出一個以“義利之辯”為中心,以“修己”“治民”為主要方向的道德規范。“義”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組成分,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是君子一切言行都要遵循的原則;“義"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來判斷行為是否應當的標準。《論語》中“信”的思想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為人的根本,是人格健全的必備品質,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更是立國立民的根本。“信”是“仁”的重要內容,是通向“仁”的必經之路,“信”應以“義”為標準,以“義”為準繩,“忠”與“信”互為要求。孔子“信”思想其精華不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流逝,相反隨著歷史的推進,社會的發展,其底蘊越發深厚,給人以深遠的啟迪。
當日下午,實踐隊隊員來到宜州區劉三姐紀念廣場,深入探索儒家文化和家鄉文化的共通之處。實踐隊隊員先參觀了劉三姐像,了解劉三姐的故事。結合上午在路邊護欄上所刻的劉三姐歌謠,實踐隊員發現儒家文化與劉三姐文化的共通之處就是都對“義”有追求。劉三姐心中有“義”,因為心中的“義”,她勇敢同地主階級進行斗爭。就像孔子說的一個人要堅守道義,劉三姐堅守了她心中的“義”。
此次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宣講幫助家鄉群眾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中的“義”與“信”;通過實地調研探索了家鄉文化與儒學文化的共通之處。隊員們明白,儒家文化和家鄉文化都需要得到繼承和保護,需要通過更多的宣傳方式,幫助人們理解儒家文化和家鄉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