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弘揚儒家文化,傳承家鄉文化,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部分隊員深入廣西河池于2023年1月8日利用新媒體手段開展儒家文化線上宣傳活動,加深大家對儒家文化和家鄉文化的理解。
1月8日上午,實踐隊隊員通過騰訊會議開展線上宣傳活動。會議伊始,實踐隊隊員先向入會人員介紹“智”的地位。在儒家文化中,孔子將“知”視為重要的德目,孟子將仁、義、禮、智并稱為“四端”,董仲舒又將信與“四端”合稱為“五常”。自此,“智”成為了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德范疇。隨后,實踐隊隊員采訪入會人員,詢問他們對“智”的看法。很多人對“智”的理解就是聰明,懂得很多知識。在大眾眼中這就是“智”,但是在儒家文化中,“智”的內涵遠不止聰明這一點。首先,孔子認為“智者不惑”。真正的智者不僅知識豐富,還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智者要善于思考,會在正確的場合做正確的事,該展示自己的才華時就展示,該裝傻時也要會裝傻。其次,孔子認為智者要“知人”,即能夠通過觀察他人的言行,能夠明白他人的品格。孔子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他的弟子常常詢問他對某些人物的看法,他都能做出中肯地評價。對于如何獲得“智”,孔子認為,個別人是先天就有“智”的,即“生而知之”;而更多的人則要靠后天學習,即“學而知之”。對于自己,孔子則很坦誠的說:“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好古而又勤奮學習的人。”明確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果一個人好學,那么他就接近于“智”了。由此可見,“智”還應當“好學”。孔子不恥下問,這正是他智慧的表現。在儒家看來,“智”是人必備的一種重要品格,也是實現“仁”和“義”的重要手段。只有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才能做到“仁義”。
宣講結束后,實踐隊隊員再次詢問入會人員對“智”的看法。大家表示,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智”之后,就發現以前自己對“智”的理解是非常淺的,現在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中的”智“才發現,“智”的內涵是如此的豐富。實踐隊隊員告訴入會人員,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智”以后,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學著做一個智者,或許做不到如孔子那般,但是能夠更通透地活著。
當日下午,實踐隊隊員又組織大家了解家鄉的傳統技藝。中國的智慧向來都是實踐的智慧,上午了解了儒家的“智”,下午便看看民間在實踐中的智慧。實踐隊員向大家介紹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地方傳統建筑技藝——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在侗族木構建筑中,建筑師不用繪制圖紙和制作模型,整體構思全在腦海中,僅憑手上把自制小角尺,用一條楠竹制的丈尺和一支竹片潔墨筆,通過手鋸、鑿子、斧頭、木創及長頭控鎬等工具,成百上千、長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梁、柱、枋、板、眼等,在“木馬”上制作而成。對于建筑中各種構件名稱,墨師們都爛熟于心。為使在豎樓時不至混亂,他們使用了代代祖傳的“墨師文”作為符號畫上標記。侗族工匠在木構建筑造型設計中遵循均衡、對稱、和諧的規律,并且注意運用直線、斜線、曲線、折線進行多重的組合構圖,構成了比例協調、均衡對稱、規整完美的建筑造型藝術,充溢著樸實自然、穩定規范的形式美感。建筑師們在腦海中構思,僅用簡單的工具即可建造出各種各樣的木構建筑,這是建筑師們的智慧所在,是他們在實踐中一點點累計的智慧。侗族木構建筑技藝不僅體現了侗族人民的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也體現出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智慧。入會人員表示這樣的建筑技藝確實充滿智慧,若有機會他們一定會去到三江侗族自治縣參觀一番。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實踐隊隊員通過實踐活動,帶領家鄉群眾不斷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中的“智”,呼吁人們不斷學習,做個智慧的人,通過好學求知促進仁德的提升。也從實踐的智慧的角度,向大家介紹了家鄉傳統的建筑技藝,助力家鄉文化的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