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引人關注的是,報告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談思路、明舉措,不斷推動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綜合治理力度,促進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妥善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黃河流域面臨的核心課題
黃河歷史上決堤、改道、洪災頻發,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給兩岸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其深層原因就在于黃河“水少沙多”引起下游河道淤積抬高,形成地上懸河。新中國成立后,黃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隨著小浪底水庫運行、上中游工程攔沙和暴雨減少,黃河近年來沙明顯減少,不少人認為無需再把防洪作為首要任務。但研究表明,在氣候變暖大背景下,黃河流域暴雨增加、侵蝕加重、再度多沙的可能性較大,工程攔沙庫容總量也有限。當前下游懸河長達800千米,甚至形成“二級懸河”。在已多次加高防洪大堤的情況下,若黃河再陷入持續淤積的情境,會有很大的安全風險。而黃河下游城市廣布、人口密集,一旦真的發生決口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災害,甚至可能影響到我國現代化全局。因此,必須從長遠和全局出發,始終把確保黃河長久安瀾擺在首位。
所以,要想讓黃河流域的老百姓的經濟收入增加,我們需要保護黃河。我們不能搞大開發,那樣只會得到短期的發展,不能夠可持續的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