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既有歷史文化資源、名人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也有民間文化資源和自然人文文化資源。其中運河文化是臨清的主導型文化,是臨清最有特色也最有影響的文化,而運河鈔關則是見證歷史更迭,運河繁榮與輝煌的使者。
2022年12月30日,曲阜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時代文化郵遞員”實踐隊深入了解臨清政府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情況,認識當地宣傳文化部門為保護運河鈔關和創新發展臨清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做法。

臨清,位于山東省聊城市西北部,屬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桃源歷史文化街區、中州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周邊會通河、明運河、衛河歷史風景帶成為臨清重點保護區,保護區內保留了臨清主要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自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千年古縣至今十余年,臨清歷史保護區未曾有巨大變動。保護區與居民區渾然一體的保護模式得到業界的認可與好評。
走進位于明運河岸邊的臨清運河鈔關,當年的雄偉英姿仿佛重現眼前,經歷歲月的沖刷,其上的每塊石頭都有著明清時期磨礪的符號,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遺存至今的運河鈔關。今天的唯一,也是當年的第一。歷史上,在運河八大鈔關中,臨清鈔關設立得最早,最興盛時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他像一面鏡子似的,照射出清王朝的墜落。光緒二十七年(1921年)漕運徹底停止,作為大運河上開設最早、關閉最晚、征稅數額最大的臨清鈔關于1930年徹底關停。
“時代文化郵遞員”實踐隊于2022年12月前來調研,未看到臨清鈔關片區有大拆大建行為。臨清市于2020年展開了對臨清鈔關片區保護和展示工作,恢復其原有的歷史風貌以擴寬旅游空間。除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鈔關原址作為旅游景區進行部分建設外,周邊原住民的房屋依舊留存,并且尚有居民生活。其中鈔關原址的展示利用秉承著“最小干預”原則,一部分以遺址現狀呈現給大眾并以展示牌進行歷史復原圖展示,另一分部則以重建或修繕建筑來滿足室內展示需要,這種展示利用方式極大地減少了新建比例,縮減了財政開支。
如今的臨清運河鈔關,是目前全國僅存的鈔關。對研究當時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價值。目前,當地主管部門計劃以運河鈔關為依托建設中國稅務博物館,變之成為一處弘揚祖國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實現臨清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