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日照市12月19日電(通訊員 魯雨荷)習總書記近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弘揚即墨花邊文化,進一步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12月18日,曲阜師范大學“見微知著”實踐隊前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展以即墨花邊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一針一線繡出“抽紗瑰珍”實踐隊來到即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在觀覽過程中,一件美輪美奐的即墨花邊工藝品吸引了實踐隊隊員們的注意。據了解,即墨花邊由魯繡衍生而來。早在明朝末年,即墨民間就已經出現了用棉線或絲線編織的網狀花邊。
即墨花邊集鎖、編、織、纏、拉、露、鑲等20多種工藝和80多種針法為一體,是花邊編織與手工繡花兩種傳統手工技藝的完美結合,代表了中國傳統編織技術的較高水平,其成品主要有臺布、餐套、床單、被套、窗簾、沙發巾、靠墊等近千個品種。
如此繁瑣的工藝最終成就了抽紗中的瑰寶,“即墨花邊已然不再是工藝品而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實踐隊隊員感慨到。

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所展示的花邊工藝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江吉澤 供圖
傳承中創新,小花邊實現大發展在觀看即墨花邊的簡介時,實踐隊隊員們了解到:即墨花邊傳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軍在政府幫助下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對民間花邊老藝人及口述資料進行系統記錄和整理,對花邊技法、針法進行搶救性保護等。2021年,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作為魯繡的組成部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通過采訪得知,即墨花邊第三代傳承人王軍認為:“傳統的東西,怎么能把它傳下去,我們就不斷地開發一些新的東西。”花邊是即墨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部分。時至今日,即墨花邊這一手工技藝依然在不斷創新和發展。除了材料創新和技術創新外,還與文創結合,推出扇畫、書簽、鑰匙包、帆布包等文創產品,并依托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不斷創新旅游產品,將花邊與漢服、時裝結合,讓花邊成為服裝的點睛之筆。

圖為實踐隊隊員觀覽花邊簡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江吉澤 供圖
小花邊勾勒出大情懷實踐隊隊員從同來參觀的本地人口中了解到,花邊對于即墨人來說至關重要,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即墨有句諺語:“男人再能干,不如瘸子老婆做花邊。不用爐不用電,一天能賺一塊半。”原來,花邊之于即墨人,不僅是糊口的活計,更是一種情結。
實踐隊隊員們感悟到,即墨花邊作為民間工藝美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承載著即墨人民幾代人的記憶,是一種即墨地區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藝。在聯系“即墨花邊工作室”的王培霞時,她回憶說,以前農村農閑時,幾乎家家婦女都繡,自己也是在小時候跟著母親學會的,一晃已經30多年了,這份工藝承載的不僅是童年回憶,還有一份母女親情和傳承在里面。即墨花邊在即墨地區經過百年的發酵,融入了當地人民的勞動和手工藝智慧,融入當地的地域,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制作花邊的技法,是中西藝術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通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隊員們了解到,即墨地區從創建以來就是紡織產業發達的地方,被人們稱為“千年商都”。即墨花邊在發展的漫漫長路中加上民間手工藝術家對抽紗技術的優化,并且與即墨民間傳統的“小扣鎖”、刺繡等手工藝的優點與獨特的技巧相融合,經過歷史的變化與時間的進化變成了帶有強烈“即墨風味”的藝術格調的手工織繡針法,形成了即墨花邊所獨有的藝術特色。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讓實踐隊隊員們流連忘返。

圖為實踐隊隊員欣賞即墨花邊工藝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江吉澤 供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充分支持,傳承人和熱愛這一產業的青年人更是非遺傳承保護的中堅力量,需要對此進行不懈的努力和創新驅動發展。當前即墨花邊已被列入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復興之路一定光輝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