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二字重千鈞,樸實話語蘊含著真摯情感,具有直抵人心的溫度和力量,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走進云南省耈街彝族苗族鄉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體會到了大黨大國領袖身后的人民情懷。
阿干村地處耈街鄉西南部,距集鎮30公里,全村土地面積26.09平方公里,轄17個村民小組,轄區內山高坡陡谷深,地質脆弱,土壤多為紅壤,粘性差,遇雨水沖刷,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易發頻發,嚴重威脅著周邊群眾安全。另一方面,村莊背靠背陰山,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質量比較低,收入水平也普遍較低。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所有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阿干村積極向上爭取,對背陰山及其周圍村社的部分貧困村民進行搬遷集中安置,從根本上解決部分貧困戶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脫貧發展問題。

搬遷地由政府進行選址以及地基的建設,之后由搬遷的村民按照統一的圖紙進行房屋的建設。在房屋建造完成后,政府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照人均2萬元的標準給予建房補助,如期拆除舊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再以人均0.6萬元的標準給予拆舊獎勵;對同步搬遷戶按戶均1.5萬元標準給予建房補助,驗收合格后給予戶均1.5萬元拆舊復墾獎勵。同時還制定了優惠的貸款政策——取消原建檔立卡貧困戶6萬元建房貸款政策,同步搬遷戶繼續享受6萬元建房貸款政策。
阿干村在安置點建設有專門的養殖小區,占地面積3.5畝建筑面積400平方米的衛生豬圈和牛圈,滿足了搬遷農戶牲畜養殖的需要,同時也做到了人畜分離,提升了小區的人居環境。不僅如此,小區管理委員會每月還會組織農戶對小區環境衛生進行大掃除、大整治,定期組織對農戶家庭環境衛生進行檢查評比,對評定結果進行掛牌,將家庭環境衛生干凈的農戶評定為“環境衛生示范戶”,并對家庭環境衛生臟亂差的農戶監督進行整改。小區還建有活動場所一個,含黨員活動室和活動場所,為村民活動提供了場所及設備,進一步方便農戶娛樂活動。
長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如今的耈街鄉阿干村背陰山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村莊綠意盎然,村內干凈、整潔、井然有序,“永遠跟黨走”的標語十分醒目。路也寬了,燈也亮了,房子也蓋起來了,不再受自然災害和交通不便的困擾,居民幸福感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目前搬遷地的民眾青壯年大多還是以外出務工為主要的就業方式,也有在家進行務農的,總體來說,收入來源變化不大也沒有太大的提升。“窮窩”易挪,“窮根”難斷,對此,政府可以推行精準脫貧模式,實行安置點建設與搬遷群眾后續產業扶持同步推進,因地制宜,規劃適宜當地發展的產業,同步配套加工企業,為搬遷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結合群眾就業創業需求和意愿,統籌整合公益性崗位、園區企業、物業管理、東西部對口協作等資源,為搬遷群眾就業提供支撐。盤活土地資源也十分重要,確保搬遷群眾“離地不離權”“權隨事走”,最大程度盤活林地、耕地、宅基地等資源,增加群眾收入。
其次,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突出。為了維持生計,搬遷地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守候在安置點。追根究底,這還是配套產業發展不到位、就業得不到保障的問題。政府在現階段更不能忽視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關注,可以開展結對幫扶服務,提升服務質量;開展生活照料服務,增強服務水平,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諸多措施中投入資金最大、涉及面最廣、實施最復雜的一項扶貧措施,當然,也是最關鍵、最管用、最硬的辦法,毋庸置疑地改善了群眾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然而,易地扶貧搬遷不應該僅僅是搬,我們既要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這就需要政府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監督,聚焦配套建設、產業培育、就業幫扶等情況,精準監督、跟進監督、全程監督,為確保搬遷地群眾安居樂業提供堅強保障。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只有讓群眾住得安心,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才能真正成為群眾的家鄉,易地扶貧搬遷才算得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