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更好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地理與環境學院“青春向黨,薪火傳承”服務隊成員近期分別在自己的家鄉聊城市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中共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濟寧市任城區安居街道汪營村、臨沂市沂蒙紅嫂紀念館開展了“尋訪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社會實踐活動。
參觀紅廟村中共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時,團隊成員耐心傾聽館內向導的講解,駐足觀看先烈的痕跡—泛黃的軍裝、銹跡斑斑的軍刀、“忠義勇"牌匾等紅色印記,團隊成員對先烈不怕困難、不懼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動。在“城西第一黨支部”汪營村黨支部,團隊成員有幸請到汪營村第九任黨支部書記汪德元同志講解,汪德元介紹說:“黨支部一共經歷了四次重建,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史悠久,是紅色革命發展的見證。” 在沂蒙紅嫂紀念館,團隊成員在向導帶領下了解學習了“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為核心內容的紅嫂精神。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向導的講解及圖片實物場景,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
紅色印記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凝練而成的,是革命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手上,我們更應該珍惜這筆財富,用紅色的激情去擁抱時代,擁抱人生,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永不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