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兒童親自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熱愛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
“星火傳遞,攜夢同行”社會實踐隊來到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與眾多小朋友共同學習瀘州油紙傘的歷史與制作工藝。
瀘州油紙傘是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瀘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過度帶,雨水充足,竹木資源豐富,具有400多年的油紙傘生產制作歷史,2008年江陽區政府把“瀘州油紙傘制作工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實踐隊員在當地了解了解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實踐收獲、感悟及時總結,與團隊成員共享。
學習文化歷史,賡續傳統文化。瀘州油紙傘起源于明末清初,據清
光緒八年壬午即1882年,《瀘縣志~卷第三》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崇義分水嶺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嶺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見,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紙傘已在瀘州城鄉廣泛運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是瀘州油紙傘的“黃金時期”。特別是二十世紀40 年代晚期至50 年代初期,靠近瀘州小市碼頭的珠子街是當時瀘州的“油紙傘一條街”。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而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一種固定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它只能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瀘州敘永、古藺、赤水等地轉戰時期,紅軍后勤總部曾專程在瀘州購買大紅傘做雨具。我國著名的
開國元帥朱德、
劉伯承曾在瀘州駐軍過,對瀘州油紙傘情有獨鐘。1962年,朱德到瀘州考察時,還詢問過油紙傘情況,當時瀘州軍區還訂購了10把油紙傘送給了他。
抗美援朝時期,后勤總部曾在瀘州下達50萬把紅傘的任務支援前線,在大旺場楊丙生的帶動下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后勤部曾發給獎金二百萬元。真實的物品見證了曾經的紅色歲月,將抗美援朝時期的重要作用以實實在在的展示方式展現在后人面前。
了解完油紙傘的歷史,實踐隊員和小朋友一同觀看志愿者展示的生肖畫與扎染技術后,開始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油紙傘。

圖為實踐隊員和小朋友們一起繪制傘面。
在這期間,實踐隊員得知,如今在大街小巷,我們都已難尋覓油紙傘的芳蹤。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油紙傘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目前,國內傳統油紙傘廠僅存瀘州分水油紙傘廠。瀘州分水“六福”油紙傘因此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我國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由于尼龍折疊傘的興起,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藝的碰撞,分水油紙傘廠,即使今天已經名揚天下,政府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她仍然有存在許多生存與發展的壓力。
保護與傳承“非遺”能否成為全民共識及各級政府決策的依據,關鍵在于對“非遺”保護安國固本戰略意義的認識是否到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游戲規則被放大,以“三俗”為標識的泛娛樂化傾向已在解構甚至妖魔化傳統的人格觀念和道德信仰,物欲的泛濫正像肆虐的毒菌一樣侵蝕著我們的文化之軀。重新認定和弘揚瀘州分水油紙傘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彰顯貫穿其中的浩然正氣、人格風范和啟民益智的教化功能,是弘揚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維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必要手段。
只有從強國固本,延續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維護和傳承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度,重新體認和發揚傳統油紙傘的精神和人文內涵,才能跳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虛假“政績”的迷障。我們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立場上,對保護和傳承油紙傘文化遺產報以高度熱情,制定和實施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的方略和舉措,打開民族油紙傘遺產搶救、保護和傳承的良性運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