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安事變,追尋紅色基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 曹小悅 吉明東】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這是我黨在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在此背景下,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強國信念,彰顯青春本色,我們來自不同學院的8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子共同組建了人文學院赴西安市調研隊奔赴古都西安,去解并深入探尋西安事變紀念館、西安烈士陵園。
8月25日至26日,調研隊通過線上方式重溫歷史進程,先對于西安事變的事件背景過程以及其重大意義做了相關的了解。我們圍坐在銀杏樹下,側耳傾聽,梳理著歷史的脈絡。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華清池武裝扣留了蔣介石,囚禁隨行高官十余人,迫使他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并宣布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到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它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8月27日,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正式踏入西安事變紀念館。其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建國路69號,紀念館大門位于北墻正中,四周筑砌青磚圍墻。進入內部,四棟主體建筑分列兩行,一側是紀念館,一側是展示廳。紀念館通體由青磚壘砌而成,巍峨高聳,端莊大氣,既有哥特式建筑的挺拔氣勢又有中式建筑的對稱之美,中西合璧,頗具民國風味。對面的一排平房陳列著張學良將軍的生平史實。我們踩著青磚石瓦,緩緩前進,蠟像廳里重現了當年談判的場景:周總理神情激昂,慷慨陳詞;張楊二位將領面色凝重,正襟危坐;宋子文與宋美齡眉頭緊鎖,若有所思。望著這栩栩如生的蠟像我們的思緒跨過了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仿佛又回到那個硝煙彌漫激情燃燒的歲月。
隨后我們又近距離參觀解了西安事變沙盤復原圖。山河表里潼關路,潼關天險舉世無雙。內嵌華山絕險,外襟黃河奔騰,西守長安,東拒中原。兩千多年前,始皇嬴政奮六世之余烈東出潼關,逐鹿中原,滅六國,平天下,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兩千多年后,歷史的轉折再一次發生在這里,“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口號傳遍中華大地,國共兩黨開始放下分歧共同抗日,掀開了中國近代歷史的新篇章。熱血中流淌的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永不停息。
偉大勝利都是用鮮血換來的。8月28日,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西安烈士陵園。西安烈士陵園位于西安市城南東儀路141號,始建于1952年,占地264畝,是陜西省最大的一座烈士陵園。邁著沉重的步伐緩緩走過長廊,我們注意到兩側的光滑的大理石墻壁上密密麻麻地鐫刻著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名字,綿延數十米,一眼難以窮盡。他們之中有著大革命時期英勇就義的革命志士王德安等“九烈士";抗日時期的民族英雄劉桂五、宣俠父;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雷鋒式的大學生張華等786名烈士。每一個冰冷的漢字背后都是一個個滿腔熱血的朝氣少年,青山有幸埋忠骨,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那些為了民族大義奮不顧身的英雄兒女,紀念碑前,那滿地的花籃和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便是最好的鑒證。陵園四周,放眼望去,柏樹成蔭,綠意盎然,正如革命先輩們的拳拳之心,留史丹青,永不退色。
此次專項探訪活動,我們們走出校園,了解黨史國情,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理清歷史脈絡,厚植家國情懷,喚醒沉浸在血液中的紅色基因,讓它在拼搏中代代相傳,永不退色。
時間:2022-09-01 作者:吉明東 曹小悅 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關注:
- 懷情遠征,拓路踏歌
- 革命精神歷久彌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值此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懷情遠征,拓路踏歌”暑期社會實踐團于
- 09-01
- 學習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
- 紅色黨史追尋賦能,學思踐悟鑄煉青春。8月1日-8月2日,蘭州理工大學紅柳青年學習隨身聽實踐團在慶陽市紅色土地“寧縣”開始了“學黨史
- 09-01
- 共護海洋使命必當
- 山東大學環境學院“碧海”海洋保護實踐團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圓滿進行,以海洋污染為基礎,宣傳海洋保護。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向全社會
-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