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8月30日電(通訊員 周珂 薛文淵)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引導廣大青年走進農村,感知新時代鄉村發展現狀,8月20至8月25日,陜西理工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農旅融合,青年領航”暑期“三下鄉”實踐團在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老君鎮十余個行政村進行走訪調研,先后開展了勞動實踐、慰問低保戶和普通話推廣等系列暑期實踐活動。
深入田間地頭,助農秋收解民憂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旅融合”實踐團一早來到老君鎮新興村了解今年的稻谷收成情況。每年的八九月正值秋收的關鍵時期,秋收是全年糧食生產的收官之戰,關系到一年農業產業結構布局,因此抓好秋收工作至關重要。此時,新興村的稻田里稻浪起伏,稻谷飄香,大型收谷機在稻田里轟隆作響,村干部們正帶領著村民行走在田間地頭,用肩膀將成袋的稻谷裝在電動三輪車里,運回家中的院子晾曬,處處洋溢著一派豐收的景象。
看著村民忙碌的身影,實踐團成員主動加入到糧食搬運晾曬的隊伍中,他們相互配合,分工協作,扛袋子,曬稻谷,在他們的助力下,稻谷收割很快就結束啦。“今天多虧你們來幫忙,我們的谷子才能趕在下雨之前搶收完成,真得非常感謝。”村支書滿懷感激地說到。據了解,新興村土地流轉初顯規模,糧食機械化種植生產也基本達標。今年該村水稻面積達500畝,預計可收入稻谷十萬斤,每年要賣米八萬斤,每戶村民增加收入近萬元。
實踐團成員和當地農民一起深入田間地頭,奮戰在秋收第一線,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和豐收的喜悅,接受了最深刻的勞動教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糧食生產實屬不易,以后一定要珍惜糧食。”實踐團團長汗流浹背地說到。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農戶家晾曬稻谷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安晫喣 攝
走訪低保家庭,慰問關愛暖人心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農旅融合”實踐團一行了解到老君鎮新崗村有10余戶低保戶家庭。為了解民生,關愛低保戶,實踐團成員帶上提前準備好的米面油等慰問品,在村支部書記王浩的帶領下前往低保戶張金榮家中走訪慰問。
村支書王浩談到,張金榮今年十八歲,天生腦癱,目前一邊治病,一邊上學。家中共計五口人,父母外出打工,姐姐正在上高二,他的生活起居全由奶奶照顧。走訪中,實踐團一行與張金榮和他奶奶親切交談,詳細詢問了他們目前的家庭生活狀況、身體狀況和存在的具體問題等,鼓勵他們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在了解到張金榮目前正在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實踐團計算機專業學生熱情地為他講解了該專業必備技能,鼓勵他利用網絡資源努力學習,發奮圖強,逆風飛翔。此外,實踐團成員向他們詳細講解國家的各項資助政策,叮囑他們做好疫情防控自我防護措施。
隨后,實踐團成員前往當地扶貧工作站了解低保戶情況。經站長介紹,關注低保戶是扶貧工作站的重點工作,嚴格按照“一戶一檔”,認真落實幫扶措施。本次走訪慰問之行為低保戶送去了溫暖,更讓實踐團成員們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人民群眾的關心關愛。

圖為實踐團成員前往低保戶家庭進行慰問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王博 攝
走進大街小巷,推普宣講到實處 告別扶貧工作站負責人,當天下午,實踐團一行前往皇塘村進行推普宣傳工作,力圖增強當地村民的語言使用規范意識。實踐團一行分為兩組,一方面發放調查問卷,開展入戶調查,摸清當地居民的普通話需求程度,了解他們對普通話的學習掌握情況;另一組則通過座談的方式聚集村民,給他們分發普通話推廣宣傳頁,教他們分辨生活中常見且易讀錯的漢字,強調掌握普通話的重要性。夏日的午后,路上很少有人,實踐團成員只好挨家挨戶進門宣講,吃過閉門羹,也見過老人防備的眼神,但成員們還是一遍又一遍進行耐心的講解,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通過調查了解到,當地大部分老年人不會說普通話,但基本能聽懂普通話,年輕人會說普通話,且廣泛應用于學習生活,孩童則從出生起就被父母引導說普通話,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普通話,長大后認真學習,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普通話推廣普及過程中,實踐團成員不畏炎熱,認真負責,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家家戶戶,了解村民普通話需求,用實際行動助力村民解決困難,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弘揚時代新風。
圖為實踐團成員走訪村戶進行普通話推廣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安晫喣 攝
烈日炎炎,“農旅融合”實踐團成員們深入基層,走訪社區,了解新時代農村風貌,在服務社會的同時發揮所長,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新時代新征程,新青年新使命。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一定要珍惜在校時光,練就扎實本領,為今后步入社會造福百姓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團負責人飽含深情地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