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面塑藝術源遠流長,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為了探尋千年來的非遺文化,2022年8月4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悠悠匠心”非遺文化傳承實踐團來到了昆明狀元坊面塑工作室,對王之勇老師進行了一系列采訪。
(王之勇老師作品 陳慧凌/攝)
(王之勇老師向實踐團成員介紹面塑文化 譚鴻/攝)
“面塑最初的原料就是面粉,是能吃的非遺文化。南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就捏制風格來說,各 地都大不相同,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王之勇老師說到。
“前期的面塑材料延展性不好,縮水、龜裂、易碎,經過多次改良,面塑材料更加堅固的同時增加了柔韌性,一般的磕碰不會產生破損。色彩更加豐富穩固,歷經時間的變換,色彩歷久彌新,依然如故。 ”
王之勇老師沒有停留在傳承上,而是在傳統面塑的基礎上結合時代創新,用的材料也從面粉發展到彩泥、陶等,在制作過程中首先選取軟硬適中且適量的彩泥捏出作品的輪廓特征,再利用嫻熟的技法慢慢捏出作品的細節,動作輕柔,一步到位,每一步形態要把握準確,否則影響下一步的制作,整體完成后需要色彩添加再用顏料上色。他的面塑作品用色獨特,工藝細膩雕琢、神形兼備。“我希望一方面繼承傳統面塑精髓,另外一方面在傳統基礎上開拓創新,立足東方傳統民族文化,融匯西式藝術手法,在傳統魅力與現代雕塑的藝術思想中尋找共鳴。”
(實踐團成員在王之勇老師的指導下制作面塑玫瑰 劉坤/攝)
(實踐團成員作品 鄧星/攝)
參觀完面塑老師的工作室后,實踐團成員們通過對王之勇老師的采訪,對面塑的認識逐漸深入,不僅現場觀摩了老師制作面塑的過程,而且在王之勇老師的指導下現場制作了一朵面塑玫瑰。“先將準備好的面塑面團取一小部分揉成橢圓形,按壓在準備好的棍子上,在將剩下的面團由小到大的長圓臺,等距離的剪成15個小段并揉成圓形。”王之勇老師耐心的指導著,“再由小到大將15個面團趕車圓片邊薄里厚的貼在花心的桿上一層三片,前三成花瓣高度逐漸升高,適當外翻成開花的效果,第四五層與第三層登高并外翻花瓣......”
面對當下年輕人對于像面塑一樣的非遺文化不愿了解的傳承困境,王之勇老師希望年輕人能夠多體驗、多感受、多學習面塑文化,讓非遺文化更好的傳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青年大學生擁有更加開放的思維,能夠對非物質文化產品進行全新的呈現、時尚的解讀,讓非遺文化有新活力,讓傳統技藝、傳統習俗、傳統演藝和現代審美習慣結合在一起,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非遺傳承隊伍中來。”
(實踐團成員與王之勇老師的合影 張悅/攝)
一團一世界,循環往復的手勢是像王之勇老師一樣的非遺文化人的一生。人們通過充滿想象的轉化,將普通的面團變成了不同形狀,把面團賦予了新的生命,在不同時刻表達著對生活的追求與熱愛。來自古老東方的面塑藝術,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是延續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結晶,要弘揚其內在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