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鳳陽小崗村學習農耕文化實踐
滁州學子三下鄉:赴鳳陽小崗村實踐小分隊
中國青年網滁州8月25日電(通訊員 曹安琪)糧食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是人民的生活必須品,要把發展農業經濟放在一切經濟工作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降低了對節約糧食的認知,加上疫情的影響糧食產量的下降,了解與宣傳農耕文化顯得尤為重要。2022年6月17日至6月20日,滁州學院赴鳳陽縣小崗村實踐小分隊前往安徽省滁州市風陽縣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深入學習農耕文化、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內涵;采用實地考察、參觀大包干紀念館、總結交流等形式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宣傳調研的實踐活動。
探訪大包干紀念館,深入學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6月17日至6月20日,實踐團隊來到了實踐站點:大包干紀念館,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隊員們認真的了解了大包干紀念館的展館信息和歷史背景。大包干紀念館真實全面地反映了大包干的形成過程,大包干帶來的變化,以及各級領導、媒體、友人對小崗的關心和支持。館內分為主展廳、多功能廳、附展廳、餐廳等,主展廳由《決擇》、《追夢》、《關愛》三個展區和大型群雕《十八顆紅手印》以及實物展臺、展柜組成,真實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工作人員告訴大家,紀念館里呈現了小崗村的整個歷史,它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紀念館墻壁的兩側,掛滿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小崗村視察的圖片,還有國內外的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來小崗村參觀的照片。而當年帶頭實行大包干的18名普通農民的巨幅照片則懸掛在展覽館的中間。
圖為帶頭實行大包干的18名普通農民畫像照
隨即映入眼簾的就是當年二十一個紅手印的展板,鮮紅的手印仿佛穿越歷史時空的隧道將隊員們的目光帶向了1978年小崗村的那個晚上,昏黃的燈光下,18位農民神情嚴峻地立下“生死狀”,在一張秘密契約上一一按上了自己鮮紅的手印,由此載入史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燃遍了中國大地,隊員們不經在鮮活的歷史面前肅然起敬
圖為大包干“生死狀”
隊員們在參觀期間,還聽工作人員講起了許多小崗村改革開放時期的歷史,提到當時的省委書記萬里,同學們都想起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萬里同志的評價:“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從安徽開始,萬里同志是立了功的。”在當年18位農民進行大包干的初期遇到重重阻礙的時候,省委書記萬里頂著外界的輿論和壓力,給了農民們極大的鼓勵和信任,他那句“交給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直都被后來的農民們所傳承。
時間:2022-08-27 作者:曹安琪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宣揚紅色文化,獻禮建團百年
- 寧鄉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紅色旅游景區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我們感受到的不止是風景的優美
更是感悟初心、洗禮心靈的精神之旅
我們
- 08-27
- 深入115師舊址,學好講好黨史
- 為學好講好黨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天線寶寶實踐隊赴山東省紅色景區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參觀并展開宣講,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