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是第35個全國助殘日,今年的主題是:“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在第三十五次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南通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南通新城橋派出所等多家單位,于5月11日開展"牽星小蝸牛"社會融合實踐活動,帶領15組孤獨癥兒童家庭完成從軌道交通到警務空間的"城市探索之旅",用溫暖守護為特殊兒童鋪就融入社會之路。
中午12時,軌道交通和平橋站內,身著藍馬甲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化身"臨時家長",與緊攥衣角的孩子們十指相扣。南通地鐵1號線慈善博物館站的警務室的民警創新開發"情景教學"模式,將購票機變成認知教具,手把手教孩子們辨識線路圖、操作自助設備。"刷卡成功啦!"隨著閘機清脆的提示音,10歲的陽陽舉著人生第一張地鐵票笑眼彎彎。安全門通行演練、應急裝置認知、文明乘車規范等實用課程,在民警生動的演示中變得趣味盎然。
"這個會飛的'眼睛'好厲害!"在新城橋派出所,孩子們圍著警用無人機發出陣陣驚嘆。民警們卸下執勤時的嚴肅,將出警裝備變成特殊教具——防暴盾牌體驗區變身勇氣訓練場,執法記錄儀講解融入生活安全教育。接警大廳里,民警通過情景劇演繹,教會孩子們"走失三步驟":原地等待、求助制服人員、準確報出家長電話。12歲的軒軒在模擬報警中完整說出家庭住址,獲得全場點贊。
全程守護的志愿者們創造了無數溫情時刻:當孩子在地鐵站廳徘徊時,總有一抹藍色身影溫柔引導;當觸摸警械產生畏懼時,總有鼓勵話語輕撫緊張情緒。"看著孩子主動和警察擊掌,那種突破自我的瞬間特別動人。"志愿者闞思蔚同學手機里,記錄下孩子們31次綻放的笑臉。
志愿服務團隊負責人周曉茜表示,“牽星小蝸牛”計劃自今年3月份發起,常態化開展孤獨癥兒童的社會融合訓練幫扶。本次融合實踐特別設計了"公共交通+公共安全"雙場景,通過可觸摸、可互動的真實社會課堂,幫助孤獨癥兒童建立環境認知與社會規則意識。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持續打造"高校+警企+公益組織"助殘聯盟,年內還將開展超市購物實訓、公交出行挑戰等系列融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