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寒假期間,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文化地圖的織錦——傳承之路,百花齊放"實踐團隊深入探秘家鄉特色文化,開展寒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該團隊以“一脈相承”接力計劃為核心,通過“雙線并行”實踐模式和“三環緊扣”互動交流,凝聚傳承力量,開展創新實踐,為續寫中華故事的嶄新篇章注入青春力量。
構樹皮里的時光褶皺:花茂村古法造紙的非遺新生
花茂村作為全國知名的古法造紙的發源地,產生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實踐隊員懷著對傳統工藝的敬仰和對鄉村振興的探究,走進家鄉附近的古法造紙文創店,采訪傳承弟子張阿姨,了解了古法造紙的前世今生。此外,實踐隊員深入花茂村,得知了花茂村將農家樂、特色美食、民宿、大棚蔬菜和觀光農業等多元化的旅游項目與古法造紙和土陶文化聯系在一起。非遺與旅游業完美結合,既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實踐隊員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繼續關注非遺,傳播非遺,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尋覓椰城文脈,觸摸鄉音之魂
海口作為瓊州文化的發源地,產生了眾多的非遺瑰寶,歷經千年風霜,仍以鮮活的姿態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實踐隊員走進海口非遺文化展示館,參觀了椰雕作品和瓊劇展演。見證了用現代匠心對話千年技藝。七旬傳承人仍堅持每天完成椰雕技藝八小時。3D投影將南宋街巷中的瓊劇余韻搬進現代展廳。科技與傳統的碰撞讓實踐隊員深受感觸。實踐隊員動情感慨:“我們既要成為非遺的移動存儲器,用數字化手段留存這些文化密碼。椰殼會說話,我們也做傳聲筒。守護文化根脈,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要讓傳統在創新中生生不息。”
峽江之上:從故土到紀念館的文明切片
三峽移民紀念館作為世界上最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歷史見證,是揭示巴蜀古文化和三峽移民文化最為重要的文化寶藏。實踐隊員走進三峽移民紀念館,認真了解移民歷史文化和移民故事,了解到三峽移民紀念館已數字化采集移民紙質文物1600余件,征集三峽移民實物資料3800余件。歲月失語,唯石可言。館內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個場景,都像是一位位無聲的講述者,向大家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些故事不僅是三峽移民的記憶,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生動體現。站在傳統文化傳承的橋梁上,每一次發聲都是文化火種的傳遞!
結語
此次“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文化地圖的織錦——傳承之路,百花齊放”實踐團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文化傳承的使命,為家鄉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貢獻力量。展望未來,文化地圖的足跡仍在延續,實踐團隊將繼續努力,砥礪前行,讓家鄉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傾注青春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