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來自 西北大學的 2024 級研究生跨學科團隊,在非遺文化傳承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他們聚焦天水秦州鞭桿舞,通過深入調研與創新實踐,為這一古老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希望。

天水秦州鞭桿舞起源于 “秦人牧馬”,兼具 “舞” 與 “武” 的特色,2011 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然而,其傳承面臨諸多困境,如傳承人才匱乏、表演形式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等。該團隊在指導老師曹小晶的帶領下,憑借藝術學、文學等多學科專業優勢,開啟了對秦州鞭桿舞的全方位研究與助力行動。
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前期準備階段,通過圖書館、學術數據庫、文化館檔案等多渠道查閱資料,精心準備拍攝、采訪設備,并接受專業培訓。隨后,他們多次前往甘肅天水,深入鞭桿舞發源地、文化館等地實地走訪。在那里,他們拍攝地理環境、人文景觀,采訪非遺傳承人、社區居民和文化工作者,收集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涵蓋鞭桿舞的起源傳說、發展歷程、流傳方式等方面。

在探索創新傳承路徑上,團隊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入鞭桿舞傳承。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建立動作數據庫,利用 VR 技術還原歷史場景、拓展文化空間,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創作新音樂,還通過 3D 打印技術制作道具。同時,他們力求搭建數字檔案庫,實現資料永久存儲與遠程共享,并借助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多樣化傳播。
經過一系列努力,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們制作完成影像化調查報告、采訪記錄并廣泛發布,撰寫的應對方案報告。如今,秦州鞭桿舞借助數字化手段傳播范圍大幅拓展,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參與學習,為古老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此次跨學科團隊的實踐,不僅為天水秦州鞭桿舞的傳承帶來了新機遇,也為其他非遺項目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讓更多人看到了非遺在現代社會中 “煥新” 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