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故地重游,觀察發展”滁州學院赴蚌埠市孫家圩子發展觀察實踐小分隊來到蚌埠市孫家圩子觀察孫家圩子近些年來的發展成就(后面一律稱為小分隊)。小分隊的第一站是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紀念館。
舊址區主要由
鄧小平舊居、
陳毅舊居、
張震舊居、大食堂及會議室組成。由于舊址原有建筑均為泥墻草頂建筑,長期受風雨浸蝕,且年代久遠,舊址建筑損毀較嚴重。
修復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紀念館2004年立項建設,總投資700多萬元。紀念館在尊重歷史、保持原先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復原、修建,占地20.4畝,房屋建筑面積1230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約1100平方米,紀念館于2008年12月26日初步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2013年接待觀眾9.8萬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是蚌埠市紅色旅游示范基地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1949年3月22日,鄧小平、陳毅、
譚震林等率渡江戰役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前方機關和三野司令部由
徐州進駐到孫家圩子村。在這里,鄧小平親自組織擬定了渡江戰役的綱領性文件《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孫家圩子一度成為渡江戰役的軍事指揮中心和華東地區的政治決策中樞而名垂青史,成為軍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重要的一環。
如今,孫家圩子村的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早已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市民游客前來瞻仰、回顧與追尋。

小隊的第二站是孫家圩村史文化館
村史文化館”落成適逢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孫家圩子村黨支部把“三館”變成課堂,組織黨員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展廳里一幅幅圖文并茂的展板就是最好的教材,一件件承載鄉風鄉情的展品就是最好的教具,結合村里革命故事和發展歷程展開宣講,對于理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村民來說最能說明問題、最能入腦入心。
村民之間發生矛盾糾紛,互不相讓之時,老支書總喜歡把雙方帶進“村史文化館”調解。如今,孫家圩子的村市文化館已成為理論宣講、政策解讀、鄰里和睦的新課堂。
據了解,孫家圩子村曾經存在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陋習,不僅不利于鄰里和諧相處,而且對村民的家庭也是不小的負擔
采訪得知,孫家圩子的年前人多外出務工,而光是人情往來就占了很大的開銷,一年賺不了多少錢,都花在了攀比上
近年來,村民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主要得益于孫家圩子村在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活動的開展,雖然任有部分村民思想上尚未徹底轉變,但是這種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的風氣已經基本消失。
隨后小分隊就圍繞著孫家圩子人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進行觀察
變化最大的就是出行方面,據了解,孫家圩子村之前的路都是小而窄的鄉間小道,僅有一條主路比較好走。孫家圩子較為偏遠,出行十分不便,而現在孫家圩子村鋪上了“彩虹路”,通了公交車,極大的便利了村民們的日常出行
村民們出行也變得多樣化,之前出行要么騎自行車,要么就步行,而現在不僅有公交車,還有汽車、電瓶車等交通工具可供選擇。
在飲食方面,孫家圩子的變化也非常大,孫家圩子曾經飲食十分單一,零食更是很少,而現在不僅有村民自家的有機作物,家養的禽類,還有各種口味豐富的零食。
近年來,孫家圩子還通了燃氣,相比于過去的煤氣,燃氣更加經濟實惠,天然氣與人工煤氣相比,同比熱值價格相當,并且天然氣清潔干凈,能延長灶具的使用壽命,也有利于用戶減少維修費用的支出,燃氣在運送過程中也更加安全、便利;相比于土灶,燃氣在做飯過程中也更加環保。不僅如此,天然氣還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激活了當地的市場。更重要的是,天然氣的低碳環保屬性符合當前社會綠色發展的大勢所趨,推動孫家圩子村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近年來,孫家圩子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提高村民素質,改善生活環境,孫家圩子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不僅房子變得寬敞亮堂,各家的外墻也畫上了紅色宣傳畫。

在本次對孫家圩子村的發展觀察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了當地的發展變化與創新活力。我們堅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積極的變化和創新將繼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