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與目的
2023年底黨中央召開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了拓展自身視野,加強與社會聯系,理解國家時政政策,考察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情況,我們不畏崎嶇山路,秉持堅定信念,選取典型脫貧村——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龍潭村和四坪村,真正深入農村基層,了解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探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可行性路徑,為家鄉發展積極建言獻策,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二.實踐內容
我們于2024年2月20日至2月21日先后深入屏南縣龍潭村和四坪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參觀兩村古村落修復與保護情況、了解古建筑與藝術相結合的文創產業以及藝術教育公益事業等發展情況。
2.深入了解兩村特有文化:紅粬黃酒與平講戲,了解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情況。
3.走入龍潭村國家電網服務中心,了解屏南由1958年至今的電力發展史,把握當地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情況。
4.考察四坪村農業發展基地,考察當地農業發展歷程與模式。
5.參觀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查閱地方文獻,了解屏南歷史與鄉村振興發展歷程。
6.與當地的村書記、村民進行訪談,了解相關的政策、項目,以及當地村民對村莊新發展的感受等。
三.實踐成果與心得體會
首先,我們走入了龍潭公益藝術教育中心,參觀了原創繪畫公益教學、音樂創作公益教學等后,了解到“人人都是藝術家”的項目為村民提供了免費教學,即無分長幼,七八十歲之長者或三四歲之幼童,皆可在這里拿起畫筆進行繪畫,甚至有村民借此機會走上了職業繪畫道路。我們在此實踐中充分體會到藝術的魅力。村民們通過藝術教育,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又充分發揮了想象力與創造力,使他們看到自身的更多潛力,提升自我價值感與成就感。我們認為所謂的藝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傳授,也是一種心靈的滋養,更是靈感的迸發與自我的肯定。我們堅信公益藝術教育有助于豐富村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村民們的精神力量,培育村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鄉村振興培養優質人才,為古村落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其次,我們參觀了龍潭村的國家電網志愿服務驛站,了解了屏南從1958年至今的電力發展史。當地不斷完善電力基礎設施,使電力布局廣泛化、供給穩定化,真正做到電“靚”屏南,滿足屏南人民的生活所需。這也正如龍潭村書記陳孝鎮所說“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恢復部分社會功能,不斷滿足村民需求,拉近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增加村民的幸福感、認同感,從而留住人心,喚醒村民的鄉愁。我們深刻領悟到,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人,村民才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和關鍵。唯有真正做到以民為本、為民服務,讓百姓高興,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進而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與人民群眾一同在鄉村建設中鑄就豐功偉績。
接著,我們參觀了龍潭酒博物館和四坪村平講戲傳習所。屏南有句俗語“人生三杯酒”,指的是本地人從出生到入土為安皆圍繞著三杯酒打轉,而這其中正有紅粬黃酒。屏南的山泉水質清甜,為紅粬黃酒的釀造提供了優質水源。此外,紅粬黃酒的工藝制作流程,從原料篩選到酒曲制作,再到酒醅發酵和蒸餾,既體現了匠心獨具的技藝,又體現了執著堅定的工匠精神。屏南不僅有酒香四溢的紅粬黃酒,還有別出心裁的地道平講戲。四坪村在平講戲日益式微的背景下,搶救式地保護其劇本、妝容、唱腔等戲曲文化,并以古韻新唱的方式,新編了現代平講戲《歡天喜地四坪村》,唱出家鄉近年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展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認識到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文化,守住文化的根,保持文化自身的核心價值觀與傳統魅力,同時也需要秉持“學古不泥古”的原則,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最后我們前往了四坪村農業發展基地和屏南鄉村振興研究所。我們通過閱讀地方文獻,詢問當地村民,了解到四坪村為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采用了"購米包地"、"黨員干部認領一畝地"等形式;不斷引進適合山壟丘陵耕作的農機設備,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發展"稻菜輪作、水旱輪作、稻鴨共生、稻魚共生"等生態農業試驗、農旅觀光等模式,成功培育出優質大米,逐漸形成了"我在屏南有畝田"的品牌。這給予我們啟示:農業發展理應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精神,要遵循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地推進撂荒地整治,引用先進管理技術與管理方法,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從而確保“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助力土地利用價值的提升,讓撂荒地真正“活起來”。
四.實踐感悟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使大學生能夠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認識,使其開闊視野、現固理論知識;同時激勵學生創新與創業精神,通過實地觀察與動手、思考解決現實問題,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鍛煉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此外,該社會實踐還有助于我們認清自我現狀,明確自身優勢與劣勢,對自身價值進行客觀評價,在無形中形成正確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我們在往后的學習與實踐中,著重增長自身才干,秉持“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自覺意識,勇于迎難而上,磨礪“繡花功夫”,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供稿來源:陳雪玲 林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