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南京7月6日電(通訊員:高勇 張安琪)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太湖發展成就觀察團分別于7月2日前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太湖水利同知署,7月4日前往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7月6日前往無錫梅梁湖和貢湖進行參觀學習。大學生們懷著積極探索的態度展開行動,實踐以求得太湖治理成功的經驗。
2023年7月2日我們出發前往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太湖水利同知署。清朝前期太湖水旱災害十分頻繁,吳淞江淤積嚴重,嚴重影響了太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強化治水。據《太湖備考》記載:“太湖災害惟水震躬,自漢惠帝五年迄清雍正二年,水(旱)巨災統計記錄達66次。每逢太湖水災,吳江最當其沖”,而“水利不治,農田之憂”。清雍正八年始設置的太湖水利同知署,是太湖流域管理機構的雛形,對于研究清代的太湖水行政管理機構的特點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域治理需要政府設立專門機構,機構內部職責分明,辦事效率高,要能查明問題并對癥下藥,最重要的是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把人民的需求作為目標,把人民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在這里了解到,一代代太湖水利人在流域規劃編制、冶太工程建設、水環境綜合治理、防汛抗旱、水資源調度、水法規體系、河湖管理及節水型社會建設等方面凝心聚力,默默耕耘,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流域治理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圖為太湖水利同知署珍藏的精密水準測量隊第一隊測量路線。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張安琪 攝
7月4日我們抵達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在研究所中,同學們在科研成員細致的講解下,分別認識了超薄切片機、伽馬能譜儀、穩定同位素質譜儀等高精尖儀器,了解了它們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研究水質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切實感受國家治理太湖背后的技術支撐。通過這些儀器,能夠精確分析太湖水的物質組成,了解太湖水質的變化過程,對水域中出現的有害物質進行有針對性地處理,從而從根源上解決水質問題。
圖為實踐團隊同學正在聚精會神的聽取老師對于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的介紹。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高勇 攝
7月6日我們出發前往無錫梅梁湖和貢湖——2007年藍藻爆發最嚴重的區域。在梅梁湖同學們了解到,這是藍藻治理的重點地區,無錫政府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投入資金購入先進設備,不斷創新藍藻打撈處理模式。藍藻打撈工人為同學們講解了打撈船的構造:藍藻打撈船設備主要有船體骨架、過濾輸送帶、電機等組成。先進的設備為藍藻打撈提供了很多便利,藍藻工人表示,過去他們是純手工打撈的,不僅耗時耗力,還有損健康。藍藻打撈方式的改進和效率的提高使得當地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活家園更加美好。在貢湖灣,觀察團參觀了許仙港藻水分離站。在和當地工作人員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看到了太湖沿岸治理的前后對比,了解到藻水輸送、沿岸推流、石基港深井引流控藻、沿湖生態清淤和蘆葦蕩清基等系列工程給太湖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藻水分離站,實踐同學們還見到了巨大的藍藻水處理設備,據工作人員講,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嘗試將藍藻轉化為肥料或將其轉化為無毒的高蛋白粉,但技術尚未成熟,還需進一步發展。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許仙港藻水分離站。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朱一凡 攝
撫今追昔,如今的太湖流域管理,深深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太湖流域管理為其他水域管理提供豐富的治理經驗,也必將為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指導老師 鮑佳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