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走近被譽為“江南第一大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駱山大龍”,感受“非遺”魅力,2023年7月10日至12日,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駱山大龍”調研隊深入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駱山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發揮專業特長,走訪村內楊培庵墓、龍王廟、楊氏祠堂與龍舞文化墻等地點,探索“駱山大龍”的前世今生,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
在實踐初期,團隊跟隨駱山村村長與村黨支部副書記開展了實地走訪。在走訪途中,談及“駱山大龍”的起源,村長講述了它的神話起源以及重要人物——楊培庵并提出帶領團隊成員前去楊培安墓進行拜訪。在此,村長為團隊講述了楊培庵的生平以及與大龍的淵源并解答了成員對于大龍起源的疑問。
之后,團隊來到平日閉門的龍王廟進行參觀。龍王廟面向獅子山而建,其中存放著拆分的“駱山大龍”,廟中擺放著高2.3米,寬2.2米的龍頭骨架、部分龍身骨架以及舞龍時所需道具設施。因未至臘月,團隊未能親眼目睹“駱山大龍”的表演過程。
隨后,團隊在村長及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幫助下,拜訪并采訪了“駱山大龍”傳承人與駱山村“龍委會”會長楊木海先生。面對團隊成員的提問,楊木海先生進行了耐心解答,也詳細講述了“駱山大龍”的制作與表演的相關內容。談及“駱山大龍”的現狀,傳承人楊木海說“近年來政府大力資助了大龍的發展,最近幾年的資助基本都靠政府,還讓我們出去表演啊,還有人來采訪我,寫成書。”“這幾年,每到要舞龍的時候,來看的人吶,能把這一片(駱山村旁的石臼湖湖灘)都圍滿。”駱山村村長也感嘆道。
楊木海先生與村長之后帶領團隊參觀了楊氏祠堂。在祠堂中,楊木海先生簡單為團隊成員介紹了供臺上擺放的人物及其主要經歷。祠堂中也擺放著“駱山大龍”的龍頭,據楊木海老先生講述,此處的龍頭一般不輕易動用,臘月舞動的龍頭多來自龍王廟內。據觀察,祠堂大門也彩繪了部分人物故事圖,村長為團隊成員簡單講述了門上所繪圖案的意義。
最后,團隊成員、楊木海先生與村長來到了石臼湖邊上的龍舞文化墻。在前往路途中,村長為團隊成員繼續解答關于楊氏祠堂等疑惑。文化墻是由往年臘月龍舞的照片組成,結合這些圖片,楊木海先生未團隊成員詳細講述了舞龍的準備工作,表演過程與與表演方式。在楊先生的講述中,團隊也知悉了當地政府與媒體對“駱山大龍”的大力支持。
現代駱山龍舞在承襲傳統基礎上,也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創新。 當地正在推行的“花火露營公園”項目,將傳統的優秀文化與現代的文旅融合模式結合,打造屬于溧水的獨特“文化名片”。這一舉動不僅有助于“駱山大龍”的現代傳承與發展,也有助于當地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新力量。相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駱山大龍”,在如今各方齊發力的狀態下,能夠找一條適應現代需要的發展之路,向世人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駱山龍舞,“非遺”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