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這座因德水(古黃河名)而名,因運而興的城市,是古老技藝黑陶的發源地之一,因京杭大運河的流經而融入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德州窯瓷器流通全國,元末明初,德州陶瓷因為戰亂陷入沉寂。20世紀,德州陶瓷技藝經過復原研究迎來了復興。透過德州陶瓷曲折的發展,可以看到非遺傳承之脈。
“溯源黃河非遺,尋根黃河文化”,為探尋德州陶瓷文脈,中國海洋大學“黃河故事”文旅傳播行動實踐隊“信息學子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溯源調研隊”(以下簡稱調研隊)來到德州,前往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園、德州宋窯博物館、董子文化街進行調研。
回眸歷史,非遺千年傳承 7月14日,調研隊來到德州市博物館,在第二展廳“文化遺珠”文物展館深入學習德州黑陶與德州瓷窯的歷史。
調研隊于德州市博物館合影
黑陶是我國古老的制陶藝術,距今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德州黑陶起源于龍山文化。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汶口——龍山文化。龍山先民崇拜黑色,其中,黑陶中的蛋殼陶為當時最高規制的祭祀用禮器。
宋代,京杭大運河南北貫通,德州逐漸成為商貿物流發達的商品集散中心。瓷器商人紛紛運瓷土至德州,在運河碼頭附近建窯燒瓷,這些窯口統稱為"德州窯"。
德州窯燒制的各種瓷器由運河集散,流通各地,甚至遠銷海外。其中顏色艷麗的“紅綠彩”獨具特色,紅綠彩以白釉為主要底色,上繪大面積的紅彩,明快鮮艷,被譽為“歷史的長虹”。
賡續傳承,重現歷史長虹 7月15日,調研隊來到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園進行調研,負責人給隊員講解了當前文化園的工作及黑陶創新的進展。20世紀20年代黑陶出土,埋藏地下的技藝重見天日;70年代,德州市政府支持深入挖掘這項傳統技藝,邀請優秀手工藝人進行探索,黑陶技藝終于在德州“復活”。此后在德州匠人的開發和保護下,德州黑陶煥發了生機。
工作者講解德州黑陶藝術
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研究人員說,“我們對黑陶進行了很多開發,目前有600多個品種”。德州黑陶創新地將微雕與黑陶技藝結合,將詩詞歌賦篆刻于黑亮的器身之上,其中,黑陶微雕優秀作品《五虎上將》摘得中國黑陶藝術創新設計大賽“工藝創新獎”金獎,成為新時代黑陶發展的得意之作。
黑陶再現,紅綠彩同樣在德州重生。2006年的一次考古發現中,德州窯露出面貌,出土大量紅綠彩文物,德州市發掘和恢復德州窯紅綠彩的古法工藝,并成功復燒出一系列紅綠彩瓷器。
李海鷹與盧春霞講解繪畫設計
調研隊到達德州宋窯紅綠彩博物館時,畫師正在細致地給瓷器上色。工筆畫院創作培訓中心院長、德州紅綠彩藝術總監李海鷹與工筆畫院創作培訓中心主任、德州紅綠彩主創畫師李彥杰給隊員講解了紅綠彩的燒制過程:“首先是拉坯燒瓷,第二步在白瓷上工線,然后上色,先燒上紅,再上綠”,復雜的作品需要多次上色入窯,才能完成。
展覽區“瓷美人”和金釉系列作品引人注目,這是德州紅綠彩文化發展公司最近推出的創新性作品,他們的產品融合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具產業化和規模化。
聚焦非遺,騰飛山東手造 7月16日,調研隊來到德州董子文化街拜訪古陶瓷修復匠人郭金明,董子街黛瓦白墻,明間大窗,古色古香,古瓷器修復工坊就佇立在一排古玩與民俗店鋪中,郭金明從事紅綠彩修復工作30多年,今年是他入駐董子街的第十四年。
郭金明講解陶瓷修復
郭金明的工坊中,已修復與待修復的瓷器擺滿了架子。郭金明陶瓷修復手藝精湛,不管是幾厘米還是幾十厘米高的人物,拿來是破損或是殘缺碎片,在他的手中都能成功復原,甚至還有省外的收藏者慕名而來請他修復。
但郭金明不是唯一在此扎根多年的匠人。董子文化街2008年建成,聚集了德州漆畫、木人唐刀筆書畫、玉雕、年畫等眾多非遺技藝,2014年起,街區開展細致走訪與梳理,整理和挖掘非遺資料,幫助街區的非遺工作室擴大影響力。
調研隊走訪董子街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工作室內擺放著“山東手造”的牌子,山東手造是山東省推出的重大文化工程,郭金明說:“能入選山東手造項目我們非常高興,這是對我們這些手藝人的認可”。
2022年開始,董子文化街積極響應“山東手造”工程,努力將街區打造成德州手造特色街區,幫助非遺市場化、產業化,此外建設和香制作、金絲彩貼體驗、德州漆畫等10項手造研學體驗項目,向公眾普及非遺技藝。
調研隊與郭金明合影
從博物館到工作室,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德州千年陶瓷文化,探尋了德州非遺傳承故事,弘揚非遺需要立足傳統,探索創新,開創未來。在全省打造“山東手造”的政策東風下,德州非遺正在走向更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