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呂倪萍)7月16日,濟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公濟衛民”志愿服務隊前往濟寧市文化中心開展了以“非比尋常,遺覽風采”為主題的文化體驗活動。
在館內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首先來到了楷木雕刻如意展示大廳。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到楷木雕刻是曲阜三寶之一,楷雕始于西漢初年,如意始于宋大中祥福年,直到清代楷雕工藝漸臻完美,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相傳,楷樹是子貢為寄托對其恩師孔子的哀思而從外地移來的奇木,楷雕如意也是孔府象征性吉祥如意的裝飾品。
隨后,隊員們又觀賞到了起源于鄒城市的藝術瑰寶——火虎。火虎表演是由鄒城市平陽寺村周家根據舞獅表演和民間的禮花筋表演綜合演變而成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表演要用的主要道具火虎的制作工藝異常繁雜,大約需要20多人同時進行。由于制作工藝的繁雜以及造價成本過高,因此每年只能在農歷的二月初二才能一睹芳容。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與傳統文化結合日益密切,隊員們在文化館時便領略到了火虎的獨特魅力。
此外,賀風勤老奶奶的泥塑也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隊員們對泥塑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據工作人員講述,賀老奶奶做的泥塑大多是取當地河堤上冬天凍過的黃土,需要將挖來的泥土用水浸濕,再放到石板上用鐵棍捶打幾個小時,將空氣排出,使其變得厚實細膩,最后還要向里面加入適量的棉絮以增加其粘性。
除學習了木雕、火虎和泥塑的制作技巧之外,隊員們還了解了曲阜琉璃瓦的制作工序、拓片的制作技藝等地方特色,以及魯班的各項發明創造,對濟寧當地的民俗和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感受到濟寧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了自身文化素養。志愿服務隊用自己的所學所思所悟,為傳播濟寧非遺之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了火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