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蘊秀異,嵊州——萬年小黃山,千年唐詩路。
7月1日至7月6日,金融管理學院“弘揚中華文化,凝聚傳承力量,尋技嵊州非遺”實踐團赴浙江嵊州在校、院團委“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主題號召下,前往浙江省嵊州市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第一站。
在近六天的行程中,團隊依次走訪了嵊州市區、黃澤鎮、文創園、施家岙等四個地區。
非遺傳承的燈塔 為研究嵊州非遺文化的傳承狀況,尋找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實踐團隊前去拜訪竹編、泥塑、根雕的傳承人。
實踐團成員在與竹編傳承人呂爽交流中了解到原來一件精美的竹編作品,是需要很多技藝學識在的,并且需要不停的休整,不能有一點的瑕疵,制作時間是以年為單位的。每一件非遺文化背后都是幾代人時間經驗技藝學識的沉淀和傳承。
在與泥塑傳承人宓風光交流中得知泥塑,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形式,自古以來就承載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和靈魂的表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宓風光大師則將泥塑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他的作品精巧細膩,栩栩如生。在參觀過程中,宓風光大師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泥塑從新石器時期到如今的發展歷史,這是經過了千百年來的文化沉淀。在談及泥塑藝術時他強調:“不管是做藝術、做人還是學習都要純一點。”
在與根雕傳承人鄭紫東交流中認識到傳統嵊州根雕藝術的精髓在于“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現如今為了更好適應市場需要,嵊州根雕藝術也有了創新和發展,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并且他表示,因為現在根雕從業者的年齡已經開始年輕化了,且還有校企合作等形式來幫助根雕傳承,所以根雕的基本傳承情況較好。觀賞展覽期間,實踐團隊還參與了根雕藝術的互動體驗活動。在天趣閣,成員們接受根雕師傅的指導,學習根雕的基本技巧和創作過程,團隊成員們親手雕刻樹根,感受根雕藝術的魅力和創作的樂趣。
文化瑰寶的傳人
7月4日,團隊成員來到了“越劇藝術家的搖籃”——嵊州越劇藝術學校,了解有關非遺傳承人培養的相關情況。施丹妮老師帶領四名學生盛情接待了實踐團成員。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中知曉:學校堅持“百教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演”的戲曲教學理念,讓學生經常進行舞臺實踐,鍛煉演技,積累經驗,同時也會讓學生參與到送戲下鄉活動中。實踐團成員還親身體驗了越劇的表演,在實踐中體驗越劇的魅力。
7月5日實踐團前往嵊州越風美術學院。在與幾位大師的交流中成員們了解到越風美術學校的專業設置、辦學特色、合作交流等,學校在平時也會開設寒暑假班、公益課以及進社區的活動。
在拜訪竹編、泥塑、根雕、越劇等嵊州非遺傳承人們,向他們了解目前非遺的發展狀況、未來趨勢后,成員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性,感受到嵊州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精湛技藝,也意識到當代人需要努力去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