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鄉村特色,助推鄉村振興—————南寧理工學院學子開展三下鄉活動
學校名稱:南寧理工學院
團隊名稱:桂青星火,筑夢鄉村
實踐時間:2023年7月3日至2023年7月6日
一、實踐背景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獨特而鮮明的標識,是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中孕育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資源滋養著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要從多個角度去延續紅色文化,用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文化體系建設。用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二、實踐目的
此次實踐,實踐團隊成員們積極投身各項活動,在實踐中了解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讓青年學子切身認識基層工作;學習紅色文化,讓青年學子明確作為當代青年應該有的責任和擔當。進一步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融合鄉村振興道路,讓青年學子自發、自覺地去傳承紅色文化,使紅色文化效能深入人心。落實到實際行動,帶動青年學習銘記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持續關懷革命先輩,將革命精神永續心中,讓紅色精神在血液中流淌,以更加崇高的人生理想與信念砥礪奮進,以青春之力助力鄉村振興,以青年之光亮年華共筑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三、實踐準備
為保證實踐順利進行,團隊在實踐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查閱資料、對接實踐基地、擬定實踐方案等,并結合實際情況,前往仙湖鎮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前所做的準備工作如下:
1.查閱資料。確定實踐目的地后,為保證實踐順利進行,團隊通過網絡查閱資料,提前了解了仙湖鎮的具體情況,針對當地特色共同商討制定實踐方案。
2.對接實踐基地,對成員明細分工。團隊確定實踐方案后團隊領隊與實踐目的地負責人對接聯系,向其介紹實踐方案。團隊成員分為外聯、會議記錄、拍攝等部分。
3.優化實踐方案。與實踐地取得聯系,順利對接后,團隊根據實踐地的實際情況調整相應的活動內容和實踐形式。
四、實踐內容
(一)走進課堂,助兒童成長
7月4日上午,我們抵達武鳴區仙湖鎮中橋社區布置完手工課堂后,一個個小朋友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從入口來到手工課堂,在志愿者們的帶領下陸續落座。首先,實踐團隊成員進行了自我介紹后邀請小朋友們進行自我介紹。其次,實踐團隊成員們按照各自的分工開展活動,由李老師和劉文杰作為此次手工課的主講師,2位實踐團隊成員拍攝記錄活動,實踐團隊其余成員作為助教,在不同的小朋友身邊幫助他們完成折紅心。接下來便開展了防溺水宣傳教育活動。實踐團隊成員介紹完防溺水相關知識之后便開展了搶答環節,答對的小朋友將會獲得文具。最后,我們通過剪紙進行壯族文化的宣傳,希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使大家體會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發揚偉大團結精神。
(二)聆聽二十大精神,助力鄉村振興
7月5日上午,我們來到仙湖鎮政府與基層干部共同參與“仙湖鎮2023年青春引擎基層干部培訓暨青馬工程培訓班”為主題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課堂由青年團干廉政教育、電商直播技能、青年讀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魅力、新時代共青團干部素養這四部分組成。李江艷作為青年團干廉政教育的主講師,她為我們講解了有關黨的六大紀律以及黨員的紀律處分。蘇艷艷作為電商直播技能的主講師,通過她的講解我們了解到農業品牌化發展將迎來機遇,農村消費潛力將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她還為我們介紹了直播平臺,其中一畝田主要針對農產品。她介紹了抖音平臺的特點、年齡分布、性別分布、地域分布、直播具體操作方式以及開通帶貨權限的四個條件。黃共輝作為青年讀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魅力授課內容的主講師,他帶領我們一起領悟哲學的奧秘。他為我們講解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個方面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黃琦芳作為新時代共青團干部素養課程的主講師,為我們講解了作為新時代共青團員應當承擔的歷史重任。我們應接過時代的接力棒繼續奮勇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三)聆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20世紀70年代中葉,越南結束抗美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后,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中越關系急劇惡化,中國邊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云南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7月6 日上午,我們來到仙湖鎮政府傾聽潘正基、潘善才、詹玉軍三位革命老兵講述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役中為國守護南疆的革命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戰爭中一個加強連去攻打敵人結果只有兩個人回來、一夜走20公里以及作戰時居住環境惡劣后來留下了病根。這些英勇事跡值得我們銘記,我們應當學習他們這種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繼續服務于群眾。走進退役軍人之家,感悟革命精神。據悉,仙湖鎮退役軍人服務站成立于2019年5月10日,目前仙湖鎮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扶對象以及參戰民兵共601人。通過與李站長的交談得知,獲得功勛的老兵并沒有獲得特殊補貼待遇,但對于家庭條件不好以及身體狀況不好的老兵,工作人員會給予更多的關注。
(四)挖掘產業優勢,建言獻策
1.仙湖鎮那溪村。實踐團隊來到南寧市武鳴區仙湖鎮那溪村后將團隊分為兩個小隊,跟隨著當地的政府書記們去了解當地的產業發展。一支團隊接觸是龍眼、玉米和桉樹,另一支團隊接觸的是香蕉、八角和甘蔗。在此進行了一個產業的調研,探尋特色產業,了解當地“解耕地保護”的政策下基層狀況。考察結束之后與當地政府部門開展座談會,為當地發展出謀劃策,更加深刻了解當地政府的基層工作的詳情。實踐團隊為當地產業發展建言獻策。營銷方式,營銷理念、營銷模式上的一種創新,前瞻性抓好。可以培養一些年輕的干部群體,學習一些新媒體運營技能,將農業生產的過程剪輯,以互聯網的形式讓人們知道我們這里的產品。實踐團隊在實踐過程把理論知識和現實聯系起來,結合特色農業因地制宜發展條件、當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合作社發展帶動鄉村振興三大成效部分設定訪談提綱,并將發展意見制作成項目企劃書,希望通過包裝的營銷模式助力,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同時,結合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競賽項目,以主打包裝設計策劃項目成果,為當地產品進行一個宣傳。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希望能發揮大學生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2.六冬村產業基地。深入考察仙湖鎮產業發展狀況和對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進作用,探尋致富經驗,并實踐團隊和產業基地負責人潘艷芳詳細交流。據采訪可知,六冬村產業基地的項目總規模有1600.28畝,了解到三紅蜜柚、新品李子和樹木三大主導產業的益農成效,通過“基地+公司+農戶”扶貧與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種植脫貧。同時,實踐團隊為當地產業發展助力,并通過剪輯宣傳視頻宣傳當地經濟產品,擴大影響力。
五、實踐意義
(1)學科交叉,提升自我
實踐育人,推動成長。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專業,體現多學科交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將書本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在此次社會實踐中,團隊成員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自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鍛煉了自我溝通寫作能力,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增長了見識,強化了擔當,增加了人生體驗的同時也獲得了成就感。在走訪過程中,克服自身恐懼,敢于交談。
(2)深入鄉村,奉獻力量
特色產業興,脫貧門路寬。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們收獲頗豐,了解到仙湖鎮產業發展現狀。同時,實踐隊員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舉措,將建議中梳理制定計劃書,并設定訪談提綱,運用座談會形式交流為產業發展建言獻策。通過深入調研與實踐,深層次理解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實踐團隊為當地產業發展助力,并通過剪輯宣傳視頻宣傳當地經濟產品,擴大影響力。弘揚志愿精神,讓更多人知道,引導更多青少年投身志愿服務,切實將青年力量注入鄉村振興建設中去,在奉獻中增長才干,在建設中奉獻力量。
(3)寓教于樂,共同成長
通過愛心支教活動,給留守兒童帶去溫暖。通過知識課堂的開展增強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孩子們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讓他們能安全快樂地度過暑期生活。
聆聽“仙湖鎮2023年青春引擎基層干部培訓暨青馬工程培訓班”為主題的培訓,可以使我們團隊與基層黨組織緊密結合,通過這種方式領悟二十大精神內涵,加強黨史教育。通過與革命老兵的交談帶給革命老兵關懷的同時增強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向革命老兵學習那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實踐方法
(一)實地觀察法
在實地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和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團隊成員到達武鳴區仙湖鎮,通過實際觀察和親身教學探索感受教育事業和經濟產業的發展情況,并借助相機和文字記錄下支教和走訪調研的整個過程。
(二)會議調查法
通過邀請若干調查對象以座談會形式來搜集資料、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實踐團到南寧市武鳴區仙湖鎮那溪村跟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調研,隨后在那溪村村民委員會開交流座談會,研究當地的特色產業和發展模式。
(三)訪談調查法
地觀察法更深一層次的調查方法,它能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實踐團隊愛心支教結束后,深入到農村,與當地居民互動交流,走訪附近孤寡老人和單親家庭。慰問老人并咨詢他們的身體狀況,家訪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家庭狀況。
(四)實驗法
教學根據小朋友的年齡調整支教形式,在本次實踐課堂中采取了課內興趣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以知識搶答游戲、圖片觀察探索和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為主要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豐富多彩,包括手工、壯族文化創意剪紙展示和普及安全知識等,課程更加注重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七、實踐結果
(一)用自身所學,助力家鄉教育事業
團隊成員結合自身所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助力鄉村教育振興貢獻了一份力量。在本次前往南寧市武鳴區仙湖鎮中橋社區進行的支教社會實踐活動中,針對現階段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實際需求,圍繞“一顆紅心手工折紙”“壯族文化創意剪紙展示”和“普及安全知識搶答”為課程開展支教。身為大學生的我們雖然教學經驗尚淺,但我們能夠結合自身所學專業知識體系向學生傾囊相授。我們采取了趣味課堂,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科興趣、領悟愛國主義教育,助兒童成長。
(二)聆聽紅色故事,以學鑄魂
實踐團隊在仙湖鎮仙湖人民政府進行了學習交流,聆聽“仙湖鎮2023年青春引擎基層團干部培訓暨青馬工程培訓班”主題培訓活動,與政府部門一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活動。在實踐期間實踐團隊還在仙湖鎮開展研學,聆聽抗戰老兵的英勇事跡,了解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廣西、云南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無論有多困難,一心只為保衛人民和領土”等語句,深刻體會到了3位退伍老兵精忠報國、無私奉獻的精神。走進退役軍人服務站,實踐團隊成員們和李東明副站長交談之中,詳細了解仙湖鎮軍人服務站的工作職責、人員分工和退役軍人待遇,以及在仙湖鎮退役軍人、其他優扶對象、參戰民兵人數共有601人。懂得了軍人服務站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不斷開展幫扶援助、走訪慰問和矛盾化解,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傳遞給每一個退役軍人。
(三)發揮“互聯網+”優勢,助力宣傳
深入基層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志愿力量。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挖掘當地產業優勢,采集精彩瞬間。用照片、視頻等形式來展現調研過程,并通過自媒體宣傳,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時效性、傳遞性和開放性等特點,讓更多的人了解仙湖鎮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
作者:劉夢佳、黃靜、盧婷婷 來源:南寧理工學院
- 巧用三色之筆,助力鄉村振興
-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2023年7月17
- 08-13
- 大學生職業規劃暑期社會實踐總結
- 對于我們在校大學生來說,能在暑假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活動,給了我們一個方式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是一個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機會。
- 08-13
- 健康之行,鄉村振興
- 7月9日上午,我們聯系了前一天借宿地方的村委會,向村長說明我們本天的任務,希望他可以配合我們,最后我們在村長的幫助下找到了一戶人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