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激情国产,亚洲蜜桃视频,91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多彩大學生網,大學生三下鄉投稿平臺
 

新時代鄉村教育現狀及發展路徑探究 ——學習“振華精神”,延續思想脈搏

發布時間:2023-08-10 關注: 一鍵復制網址
新時代鄉村教育現狀及發展路徑探究
——學習“振華精神”,延續思想脈搏
 
摘要:黨的十八大確立了教育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教育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步驟。教育是全國的大計、全黨的大計。就目前來看,農村教育的發展還存在教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城鄉教學資源配置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師結構不合理、鄉村教育不公平等突出問題。為了完成鄉村全面振興,建成現代化農村,必須發展好農村教育;诖,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追尋紅色之光 鑄立工美之魂”紅色專項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典型鄉村教育振興鄉鎮——淄博沂源進行實踐活動。以探究“布鞋”校長李振華先生的教育歷程為切口,通過對事跡展廳的實地調研、對李振華本人的采訪以及愛心捐書等實踐活動,深入探討了新時代下大學生當如何傳承李振華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命題,并針對性的給出在國家大政方針引導下增加農村教育財政撥款,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改善農村學校硬件和軟件設施,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打造優質教師隊伍,改變落后教育家庭觀念;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提升農村教育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等建議,讓教育為農村發展注入活力。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鄉村教育;鄉村振興;李振華;振華精神;紅色精神
 
一、研究概述
調查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鄉村教育事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對接和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以高質量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是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要進一步凸顯教育擔當,抓住鄉村教育事業發展關鍵,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優質均衡,全面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沒有教育的鄉村是沒有希望的鄉村,沒有教育振興的鄉村無法承擔“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時代使命。近年來農村學校的環境比起以前大有改善,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師宿舍,教學樓,操場,跑道等等,而教學工具也逐漸跟上縣城的學校,老師也開始使用新的教育方式,學生的知識量和見識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見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視。鄉村教育的不斷進步及改善,使得更多鄉村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而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沂源基本沒有接受過完整教育培訓的老師。在這此背景之下,一批批學生、老師響應國家和山東省的號召,離開家鄉,不遠萬里來到沂源最偏遠的山村支教,李振華便是其中的一員。支教期間,受到沂蒙精神的感召,李振華先生一待就是70年。70年來,李振華先生扎根沂蒙山區,為沂蒙山區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即使現在,他仍關注著孩子們的教育,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成立之后,他自己總是只留下五百塊錢當做生活費,其他錢全部拿來支助貧困學生,關注下一代的成長。千千萬萬鄉村教育先鋒心懷崇高精神追求,深入鄉村、誠摯奉獻,只為圓鄉村教育振興的偉大夢想。今天,面對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教育面臨著更多的考驗。
(二)調查目的
當今社會越來越注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國家教育、企業商界也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而大學生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對社會認識及經驗,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體驗社會、融入社會的直接途徑和良好方式。學生們走出校門,在實踐中了解社會、服務人民、鍛造品格、適應社會,在充分見識與積極行動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際環境中改變思維方式、接觸歷史、體會世界、加強體魄、不斷思考,逐步提升思想境界,努力向社會需要的方向進一步發展。鄉村振興是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生態文明等全方面的振興,是各個部分協同關聯、整體部署、協調推進的過程。發展鄉村教育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和現實需要,缺失了鄉村教育的鄉村振興將是不完備、不完整、不完善、不完美的。現在,鄉村教育問題在不斷改善,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政策的支持下,引導青年學生了解鄉村振興的發展現狀,發掘和培育家國情懷,促使青年學生加入到鄉村振興之中,加入到鄉村教育振興之中,了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增強對家與國的責任感,通過實地調研、尋訪教育基地和采訪黨員前輩的方式,引導新時代大學生積極傳承紅色精神、主動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調查意義
通過實地調研、尋訪教育基地和與采訪黨員前輩,感受國家幾十年來教育事業的變遷,認識教育是國家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柱,體會紅色精神的力量,著眼紅色精神的傳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人才。我國作為以廣大農村人口為基礎的國家,希望通過此次調查,使新時代的青年認識到在黨和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促進下,深刻認識鄉村教育的重要意義,能夠親力親為、各展其才,增強對紅色精神的認同感、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踏實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為鄉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的保障,完成讓更多人認識到留在鄉村意義、主動了解鄉村,愿意走入鄉村、發展鄉村的偉大目標。借此機會,不斷提升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覺悟,使青年學生不斷砥礪意志、錘煉品質,汲取成長成才,在扎實深入實踐服務中學習領會黨和國家的先進政策與思想內涵,進一步激發青年學生成長進步、奮發進取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青年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調查內容
“追尋紅色之光 鑄立工美之魂”紅色專項社會實踐團隊在暑假期間溯源沂蒙紅色精神,來到淄博,在沂源縣以燕涯鎮朱家戶村、計寶裕村、桑家裕村以及李振華事跡館為中心展開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在于當地黨員干部進行深入交流,挖掘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產生的獨特發展道路,參觀李振華事跡館,了解李振華先生堅守70年的動人故事,學習李振華先生對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的經驗,以鄉村愛心圖書捐贈等形式,在奉獻中體悟李振華先生傳承之下沂蒙精神的核心力量,感受先輩人才對鄉村教育的偉大付出。在實踐學習中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傳承振華精神,堅定新時代青年的實現價值的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初心教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在鞏固鄉村振興發展中實現自身的理想價值。
團隊的同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到李振華先生的事跡,做好訪談李振華先生的準備。在李振華事跡館中,團隊成員有幸采訪到了這位曾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市級以上榮譽稱號87項的李振華老師。1953年,年僅17歲的李振華響應黨和國家“知識青年要支援革命老區經濟文化建設,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告別故鄉南京,從南京師范大學來到沂蒙革命老區沂源縣支援教育。他克服重重困難,放棄領導對他轉行、提拔、回城的照顧,陪伴沂源縣從教育資源匱乏的起步狀態成長到了穩步發展的階段,一干就是70年。比起白紙黑字的資料,在與李振華老師的交談中更能切身感受到他一心奉獻的無私大愛,堅定了青年在時代繪卷上應該背負的責任與擔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當將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時刻準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一生。
在訪談之后,團隊的同學們形成了有真情實感的心得體會,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與具體分工形成了調研報告、圖片以及視頻等調研成果,主動講述實踐故事、交流自己的實踐心得,分享榜樣對新時代青年作用。在“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時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紅色實踐的方式,體會鄉村振興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感受鄉村教育的發展歷程,體悟新時代共產黨人一心向黨的堅定信念,堅定新時代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覺悟,在與國家同脈共振中,為努力成長成為一名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奮斗,努力實現自身價值。
(五)調查過程
為確保我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學院黨領導高度重視,精心部署,周密策劃,成立了“追尋紅色之光 鑄立工美之魂”紅色專項社會實踐團隊,在出發前團隊成員進行了詳細的前期策劃工作。實踐團于7月9日從濟南市長清區出發,赴淄博市沂源縣。在開班儀式之后,便正式開始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實地調研。提前與李振華先生的助手張文強對接,確定采訪李振華先生的時間、地點等相關問題,安排成員參觀李振華事跡館,全面了解李振華先生的事跡,落實前期調研。7月11日,跟隨講解員的講解,成員們完整了解到李振華先生為了教育學生幾經波折的艱難歷程。17歲初到韓旺村的他面對艱苦不堪的環境,當然也想過回家。在沂源人民視若己出的照料下以及一段時間的相處后,青年李振華感受到了這片土地和人民真切的呼喚,革命老區的響亮名號都不及鄉親們一句噓寒問暖——沂蒙精神其實就溶解在沂源人民的血液中,他胸中偉大無私的愛被喚醒,比起繁華的家鄉,沂源人民的生活需要、文化土地的貧瘠需要他的幫助,韓旺村人民的牽絆,使他更加清楚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以文化造福這片土地。他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為當地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著的貢獻。然而他為了照顧學生,缺少了對自己三個孩子的關愛,導致三個孩子都沒能考上大學。李振華先生每每想起這件事,只覺得遺憾,但絕不后悔。對于學生來說李振華先生是他們的老師,但更像是他們的父親。許多貧困學生因為李振華先生的資助完成了學業,滿堂桃李中有的成為了老師,繼續為沂源等地的鄉村教育散發熱量,其他的學生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努力傳承著他們理解中的“振華精神”。事跡館中,學生送給李老師的一尊銅塑像以藝術的方式,生動刻畫出李振華先生與學生真切互動的場景,也打動和啟發了成員們。李振華先生幫助更多的人受到了教育,他“許身孺子甘為牛,赤心奉教終不悔”的“振華精神”也在不斷感染著世人,使得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到鄉村教育振興事業的先決性和重要性,進而選擇守住鄉村教育振興事業,為鄉村教育振興發掘出更多的人才,助力鄉村教育的發展。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研究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面對鄉村教育的艱難現狀,空懷對偉人的敬仰而被局限于個人思想境界的提升,必然是無用的。在宣傳“振華精神”、發揚沂蒙精神的同時,我們當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教育領域恰恰突出表現為城鄉教育質量的差異。如今,提高鄉村教育質量依然面臨“內憂”和“外患”兩大挑戰。
1.鄉村教育與鄉村社會、家庭教育脫節
從鄉村教育的外部環境來看,首先,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使農村教育發展面臨著變動性,催生了“小規模學校”、“寄宿制學校”和“大班額學校”三類學校,以及“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兩類群體。其次,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而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鄉村教育這一支柱力量。但具體實施中鄉村教育與鄉村社會嚴重脫節,教育扶貧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鄉村教育的發展難以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力量。再次,與城市相比,鄉村社區文化環境相對薄弱,同時鄉村學校的課程教學全面復制城市學校,不重視培養學生生活能力,缺乏鄉土特色,脫離了鄉村生活。在一些農村地區,絕大多數孩子都屬于留守兒童,這部分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孩子的教養大多是由祖父母承擔,在祖父母輩的人眼里,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就萬事大吉,他們不會也沒有那么多的精力來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而孩子的父母也因為不在孩子身邊,再加上工作繁忙,與老師很少有充分的溝通,甚至有部分父母覺得學校沒什么好溝通的,最終還是會回家耕田種地。這種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脫節,使得鄉村教育往往事倍功半,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李振華先生深耕山區教育七十載,對當地的人文環境了解深入,用心與家長和學生溝通,讓教育流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無數人才、激勵了無數教師留在沂源為孩子們的教育接續奉獻力量,為沂源鄉村教育的“本土化”、“生活化”以及教育事業的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2.鄉村人口流失問題嚴重,導致鄉村教育“無生”的困境
從農村教育自身發展看,農業人口大量轉移的導致生源流失,這種狀況導致了鄉村教育“無生”的困境,加之鄉村教育經費相對短缺、辦學條件相對落后、教師隊伍穩定性不強和質量不高、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發展需要不夠匹配等問題始終困擾著鄉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七十年來李振華先生來都拿出自己工作的四分之三來支助家庭貧困的學生,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有了受教育機會,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路徑。國務院曾頒布津貼,支持李振華先生為我國社會科學教學事業做出的貢獻,而李振華先生在退休后,將大半輩子積蓄的1.5萬元和國務院津貼全部捐出,在他的帶動下,三個“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相繼成立,資助貧困生8000余名,助力優秀學生、教師2800余人次,為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遇見更好的未來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保留住了當地的部分人才,避免當地青年人口的嚴重流失。
3.教師“下不來”“留不住”“教不好”的難題
教師質量的高低-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質量。一些地方農村教育發展的不足折射出農村教師隊伍的參差不齊。在一些地方農村,由于工作環境艱苦、工資待遇低、缺少專業發展機會等原因,鮮有具有教師資歷的合格教師選擇去農村工作,即使去了一些人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換取工作經驗的“跳板”。這種現狀一方面致使教師師資力量陷入極度匱乏的狀態,另一方面,造成了農村教師隊伍流動性強的局面,雖然有優質教師存在,但教育質量卻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教育就被視為其實現的重要路徑之一。而教師“下不來”“留不住”“教不好”,是鄉村教育亟待解決的難題。李振華先生17歲循著黨中央的召喚來到沂源縣韓旺村艱難摸索時,并沒有被艱苦的條件壓垮,以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自制教具、了解學生、融入當地,帶領全部學生順利升學,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突破。
4.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迫在眉睫
“教師是辦好鄉村教育的關鍵。”鄉村教師是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只有李振華先生一人的教育團隊是不完整的。許多下鄉青年面對鄉村教育往往懷有一種無力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團隊在背后和身邊的支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系統謀劃解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將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和鄉村教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為教師扎根鄉村學校任教解決后顧之憂,讓廣大青年和鄉村教師切實感受到鄉村教育的溫暖,對于吸引優秀人才在鄉村學校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縮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也存在深遠的影響。
5.鄉村教育的公平性問題也不容忽視
在一些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學生很難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然而“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往往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部的要求。只有將內部核心的問題解決好,才能談得上在外部建設美麗的高樓。一戴就是一輩子的“中山牌”手表、陪伴了自己40多年的大金鹿自行車、舊布鞋......李振華先生一生甘于清貧,只為能夠多資助一個孩子,讓他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先確保每個人皆有受教育的機會,再逐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李振華先生扎根沂蒙老區教育七十載,多次放棄提拔、回城的機會,哺育上萬學子,為了山區的教育無怨無悔、默默耕耘,為改變山區教育面貌傾盡了全力。七十年來李振華先生來都拿出自己工作的四分之三來支助家庭貧困的學生,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有了受教育機會,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路徑。“十三五”以來,國家不斷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全面改善農村學校薄弱的辦學條件,加快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完善控輟保學機制,保障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義務教育。
(二)分析總結
在經濟欠發達的鄉村,雖然近些年教育資源缺乏的問題有所緩解,但是教育資源的投放主要是在校園建設方面,對于教學內容和教育形式的影響并不大,很多教師仍然沿用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陳舊單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需求嚴重脫節,使得學生很難激發學習興趣;再加上很多鄉村兒童的父母都在外出務工,錯失了3歲以前與孩子建立依戀關系的機會,有些父母連孩子10歲以前建立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也都錯過了,導致鄉村兒童在青春期時大量身心不良狀態爆發,又無計可施;在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失效的狀態下,絕大多數的鄉村青少年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離開學校時,連基本的學習習慣都未必建立了,更別說自主學習能力了,而這種習慣和能力是應對現代生活工作所必須的;學歷、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三者都缺乏,必然會影響鄉村青年在進入職業發展階段時缺乏就業競爭力。
近幾年,我們都感受到了,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口變化、科技爆炸、產業調整、就業壓力、教育更新、生態環境、國際關系、社會氛圍都在發生巨大的、甚至是逆轉性的變化,鄉村兒童教育的老問題在這個處境下是否會有一些新變化和新機遇呢?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鄉村教育大有可為。”此次社會實踐調研的經歷讓我們親眼見到了扎根沂蒙山區李振華先生,通過交流也讓我們深深認識到,他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優秀教師、時代的楷模、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他的身側,還有“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輟學”的支月英,用一句承諾,從留著兩根黑黝黝大粗辮子的“支姐姐”“支媽媽”,到留著兩根白花花稀疏長辮子的“支奶奶”;二十余年扎根于深山之中的張玉滾,一根扁擔挑起無數孩子的夢。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在貧困地區耕耘教育四十多多年的張桂梅,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在他們的引領之下,鄉村教育蓬勃發展必將不再是癡人說夢。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當學習李振華同志忠誠事業、無怨無悔的執著追求精神,安于清貧、樂于奉獻的“紅燭”精神,勇于克服艱難險阻,在鄉村教育的振興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價值。從南京來到沂源的李振華先生開始時便遇到了困難,上課時孩子們聽不懂他的南京話,他便讓家里寄來一個收音機跟著學普通話,可是教學效果并不好,于是便學習沂源話,與學生講相同的話,與當地人們說相同的話,堅守著沂蒙精神,徹底融入到沂源的鄉村教育之中。我們當學習這種水乳交融的偉大精神,將自身融入到工作、學習之中,走入人民的需要,從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負老師的殷殷囑托,積極傳承紅色精神,為國家的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實際行動向李振華同志學習做“人民滿意的教師”、“人民滿意的棟梁之材”。
 
三、建議與對策
鄉村振興要堅持以人為本
鄉村人才建設要著眼于對鄉村本土留守人員的教育、培訓,也要加強對人才的引流。具體而言,面對于鄉村教育培訓水平較低的短板,完善教育培訓的軟件、硬件資源是重中之重。教育培訓既包括九年義務教育,如小學、初中教育;又包括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如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多種形式、多個階段的教育培訓有序銜接,為農村發展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此外,針對農村人口大量流失的現狀,增強人才向心力是當務之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鼓勵各類人才參與鄉村建設的激勵機制,搭建社會工作和鄉村建設志愿服務平臺,支持和引導各類人才通過多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
改善待遇及辦學條件讓教師“下得來”“留得住”
首先,盡快解決長期困擾農村教育發展的教師編制、待遇等問題,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適當增加農村教師編制,以減輕她們的工作負擔,并將她們納入社會保障的范疇。其次,加強對農村教師和校長的培訓,可以通過與城鎮優秀學校建立對口幫扶機制,在不斷的交流研討中改進觀念,提高農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校長的管理能力等。再次,可以通過城鄉教師的雙向流動來促進農村教師隊伍的成長。
其次,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統籌,持續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支持開展網絡遠程教育,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加大鄉村教師培養力度,采取公費師范教育等方式吸引高等學校畢業生到鄉村任教,對長期在鄉村任教的教師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優待,保障和改善鄉村教師待遇,提高鄉村教師學歷水平、整體素質和鄉村教育現代化水平。
(三)增強家長參與,培養孩子們對鄉土的認同與熱愛
更新家長教育觀念,推進家校合作。學校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完成。我們必須引導家長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孩子各個階段的教育。學校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家園合作,針對農村地區大多由祖父母輩的家長教養孩子的特點選取合適的家校合作形式。同時,要加強與孩子父母的溝通,將孩子的成長現狀,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父母,并向父母傳遞科學的教育觀念。
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當深刻認識國家教育現狀,更加關注孩子們的成長,結合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鄉村孩子的根就在鄉土中,鄉村教師開展教育要做的事只是把這個根更深地扎在孩子的心田里。當你發現根已經扎在孩子的心里時,孩子對鄉土的那份熱愛和自信也就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了。主張“天地課堂,萬物為師”,不僅要學習萬物本身,也要從萬物之中汲取力量。自然給予孩子的力量,其實就在孩子的生命里,在他們的血脈中,身為老師,只是把這種生命力喚醒而已。自然而然地,孩子們的各種創造力就會隨之迸發努力塑造孩子們的價值觀,讓他們有一顆關懷天下的心,將自己的生命與世界聯系起來。面對學前兒童、希望接受到教育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是同樣——教育需要從身邊入手,傳遞愛也需要從身邊入手。
數字化助力鄉村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進一步推進鄉村學校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解決現下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今大城市的教育資源已經十分飽和,飽和到給孩子們帶去了巨大的壓力。而那些邊遠地區的學校里,教育資源極度匱乏,“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在當地不是耍寶的笑話,而是嚴峻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能保證孩子們有課上就不錯了,更別說提升教育質量了。很多孩子等不來合適的任課老師,甚至面臨著無學可上的局面,和大城市一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可是,未來高考的時候,這些孩子卻必須和大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去競爭。將教育數字化可以拉近優秀教師與鄉村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偏遠地區的孩子也可以學習新知識,受到了前沿的教育方式。還可以開發引入人工智能系統。人工智能系統通過測試,可以精準地找到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展開有針對性的講解和練習,讓孩子始終能根據自身水平來學習相應的內容,這就讓教育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剛好能解決鄉村教育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教育公平性的問題。

 
四、結語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黨中央連續15年發布農業相關的“中央一號文件”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扶持幫助鄉村地區的發展振興,助力鄉村振興事業蓬勃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人口實現脫貧。但是,新時代之下鄉村振興臨的新形勢和進一步的困難仍不容我們松懈一分。為了鄉村振興,百姓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脫貧,精神思想更需要脫貧。并且,隨著科技與經濟的迅速發展,鄉村振興正在穩步推進、鞏固,人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不在為了溫飽而苦惱,但是人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初心沒有改變。我國農村人口眾多,鄉村教育作為解決鄉村問題的主要力量,更應要切實保障鄉村教育的穩定、健康的發展需求。
讓紅色精神世代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青年學生更應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把握歷史使命感;以“明理”為根基,以實踐為落腳點,不斷豐富精神傳承的手段;在樹立榜樣意識、向榜樣人物看齊中,學習“振華精神”等優秀智慧結晶,結合新時代的新命題,將不竭的精神脈搏傳遞下去,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了人民的美好明天投身于多彩的事業之中,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接續投入奮斗。
 
參考文獻:

[1]陳飛,李貴仁.鄉村教師補充的時代坐標與政策走向[J/OL].現代教育管理:1-12[2023-08-09].DOI:10.16697/j.1674-5485.2023.08.011.

[2]何曉香,張玲玲.教育高質量發展視域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寧夏彭陽縣為例[J].新西部,2023(06):140-142+146.

[3]趙媛,肖其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路向[J].智慧農業導刊,2023,3(07):155-158.DOI:10.20028/j.zhnydk.2023.07.038.

[4]張琪琪.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教育發展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23(06):22-24.

[5]張琪.矢志不渝跟黨走  躬耕杏壇育英才[J].山西教育(管理),2022(12):20.

[6]劉勇.一生只為一事來——記全國人大代表支月英[J].時代主人,2021(11):46.

[7]鄔志輝.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成就、挑戰與走向[J].探索與爭鳴,2021(04):5-8.

[8]王婭娟. 農村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及提升策略研究[D].寧波大學,2020.DOI:10.27256/d.cnki.gnbou.2020.001159.

[9]吳霓.發揮中國制度優勢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義務教育有保障”的政策舉措及成效[J].人民教育,2020(12):13-19.

[10]許艷玲,傅海波,王月梅.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莊設計初探——以寧波象山縣泗洲頭村村莊設計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2019:1491-1501.DOI:10.26914/c.cnkihy.2019.028044.

[11]呂東洋.論精準扶貧語境下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J].黨史文苑,2017(20):45-48.

[12]王雪.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現狀及對策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6):85.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7.06.069.

[13]王松惠. 教育公平理念下喀什市漢族小學融合教育研究[D].喀什大學,2017.

作者:徐鳴葭 來源:社會實踐
  • 藍天飛翔,青春啟航
  • 藍天飛翔,青春啟航
  • 7月5日,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母校——姜堰第二中學進行講解。面對高二高三的學弟學妹,團隊選取了有趣有料的內容,向他們介紹了南航
  • 08-10
  • 福建農大師生:送科技下鄉 助茶農增收
  • 深入了解國家發展大勢,促進全面發展
投稿流程投稿須知常見問題積分充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平舆县| 乌苏市| 武功县| 同心县| 鸡泽县| 新田县| 安远县| 合山市| 东阿县| 金湖县| 武乡县| 温泉县| 明光市| 焉耆| 镶黄旗| 梧州市| 福建省| 钟山县| 镇巴县| 达拉特旗| 华安县| 东莞市| 禄劝| 定襄县| 威海市| 宣恩县| 大新县| 芦山县| 洛隆县| 美姑县| 和田县| 江孜县| 宝山区| 阜新市| 迭部县| 黄平县| 罗源县| 高清| 巴东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