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歷來重視青少年道德教育,但存在忽視法治教育的傾向,這直接導致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識淡薄,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與能力不強。現實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時有所聞,有的青少年甚至參與破壞社會秩序的群體性事件,嚴重侵害他人人身健康。這說明,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是一個緊迫課題。本次調查研究采用宣講方式和家訪方式宣傳防校園暴力、防性侵、防詐騙等有關內容,豐富當地青少年的法治意識,達到青少年素質提升的效果。
關鍵詞:青少年素質提升;法治;未成年人保護
(一)調研目標1.圍繞防性侵、反校園暴力、防詐騙等與未成年人保護等主題開展相關宣講,積極做好《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
2.走進家庭教育互助、青少年之家等陣地開展模擬法庭、安全自護教育等系列活動;
3.開展多元化能提升青少年素質的活動,動員青少年參加。
(二)調研方法本次調研對象選定為太平壩鄉當地青少年,采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訪談調研以及在豐都當地基層人民法院開展座談會等方式進行調研。
現實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時有所聞,有的青少年甚至參與破壞社會秩序的群體性事件,嚴重侵害他人人身健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2)》顯示,從2020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情況看,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未成年人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明顯上升,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占比繼續下降,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數量持續下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持續下降。
白皮書還顯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總量有所下降,但性侵案件仍呈上升趨勢,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犯罪數量上升,侵害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犯罪有所上升。由此可見,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未成年人涉嫌嚴重暴力犯罪占比穩中有降,犯罪后的改造教育有較大成效,涉電信網絡犯罪上升較快,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趨勢。
經過與豐都基層人民法院的座談了解到當地青少年犯罪以及預防青少年犯罪,了解當地存在留守青少年存在被性侵的多發情況。
1.心理上的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內在因素。相對于未成年人生理上的提早成熟,但他們的心理發展相對滯后,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因素的不穩定與生理成熟形成矛盾,表現為縱容物欲,追求物質享受,逞強好勝,爭勇斗狠,使這部分未成年人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對未成年人疏于管教或教育方法不當。單親家庭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之一。由于父母離異、亡故等,使未成年人過早喪失父(母)愛,使未成年人心靈受到創傷,性格往往變得孤僻、冷漠。尤其是一些重組家庭,一方不能平等對待子女,孩子就很易形成一種病態心理,如未正確引導,在外界因素誘導下,極易滑入犯罪軌道。
家庭教育方法欠妥也是未成年人犯罪重要原因。有的家庭中家長注重言教,忽視身教,對子女不能起好的榜樣作用,某些不良行為潛移默化給子女留下陰影,引導子女犯罪;有的家長由于家庭經濟寬裕,視金錢為萬能,平時嬌慣溺愛子女,物質上盡力滿足,往往導致子女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一旦個人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長本身素質不高,對子女的教育方法過于簡單粗暴,實行高壓的“棍棒”政策,極易使孩子人格自卑或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孩子一旦犯罪,便會兇殘地報復社會,危害極大;有的家庭則是真空放任型,家長工作太忙或在外打工,對孩子無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未成年人養成放縱、我行我素的不良習慣,未成年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往往善惡不分,法制觀念淡薄,一旦犯罪,其行為往往不計后果;有的家長干脆將有不良傾向的子女推向社會。
3. 學校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力度不夠。現在的學校教育以升學率作為考核學校和教師的主要標準,學校普遍存在重視文化課教學輕思想品德培養的現象,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全面發展,道德品質、法制觀念普遍下降。80%以上的未成年罪犯在犯罪前毫無法律意識,作案時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犯罪,也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后果和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4.不良風氣的污染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原因。社會上存在的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思潮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溫床,凡是涉財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有主觀上不求上進、貪圖安逸、追求享受的習慣。同時有關色情、暴力的圖書和音像制品以及網絡上不健康的文化,對未成年人的侵蝕毒害也越來越深。
四、調研結果
本次調研考察了太平壩鄉當地家庭教育互助會,通過與青少年們的緊密相處了解到當地青少年基本素質較高,但對部分防毒、防詐知識了解不足,在本次調研中通過知識宣講等方式提高當地青少年對相關知識的了解。
通過與豐都基層人民法院的座談會了解到當地司法的基本措施:一是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服務保障更高水平平安;二是堅持能動司法,以案促治,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三是圍繞人民群眾法治需求,強化民生權益司法保護;四是持續鞏固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成果,健全完善執行工作長效機制;五是打好維穩組合拳,推動涉訴信訪問題清倉見底;六是用活司法建議工作機制,充分釋放數助決策;七是緊緊抓住訴源這項重點工作,服務保障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通過團隊成員與法院領導以及法官的交流了解到當地對未成年保護采用“預防加挽救”的原則以及相關的具體措施。
本次活動貫徹落實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進一步增加了鄉村群眾的法治意識,推動了黨日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響應重慶市開展全民反詐攻堅行動的號召,提升重慶工商大學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務隊的工作水平和實務能力。普法主題黨日活動有效深化了學院與豐都縣太平壩鄉的校地合作,充分發揮了基層黨支部在黨史學習主題教育和普法宣傳中的戰斗堡壘作用,為平安重慶、法治重慶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鄉村反詐騙宣傳專項行動依托重慶市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層行,深入基層為鄉村群眾開展防詐騙宣傳與法律援助,及時有效發揮了重慶工商大學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務隊師生的專業作用,增強了農村居民反詐騙的意識和能力,營造出基層地區人人參與反詐、人人都會反詐的濃厚氛圍。豐都縣人民法院的參觀學習有助于青年普法志愿者通過實踐認知進一步了解基層政法部門的基本情況和工作內容,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普法水平和自身實務處理能力奠定堅實基礎。新時代的法學青年必將主動承擔起法治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在法治文化基層行動中踐行青年一代的使命與擔當。
由于未成年人是弱勢群體,加之心智尚不成熟和受到現代網絡各種價值觀的沖擊,極易導致未成年人犯罪或者被他人利用犯罪以及被他人侵害權益。因此,學校或者社會應該更多地開展類似三下鄉法治宣傳活動響應國家提倡地深入開展“法治進鄉村”活動,推進“法治進校園”工作不斷深化,不斷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加強犯罪預防,提升法治宣傳教育效果,提高未成年人法治意識,全面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呵護祖國的未來。
首先要強化家庭監護和教育管理。家長不僅要在言行上給孩子做好榜樣,而且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不能片面追求智力和應試教育而忽視品德教育,更不能嬌慣縱容。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和心態要及時糾正,特別對已失、輟學或沾染上不良惡習的 孩子,家長要加強跟蹤和監管,切忌長期放任失控,盡力避免黃、賭、毒社會丑惡現象對孩子的吸引和爭奪,盡早教育轉化,盡到監護人的職責。
其次學校應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納入考核目標。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 重要的位置,把傳授知識同傳授美德、陶冶情操結合起來,并且要開設法制課,選派優秀教師,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 教育,使學生知榮辱、明法制。
最后整治文化市場和娛樂場所,凈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要堅決查處傳播、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出版物,加強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加強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錄像廳等社會文化場所的管理,整頓校園周邊環境,阻斷“毒文化”對青少年心靈的滲透和入侵,使文化市場成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樂園,降低因受“毒文化”侵蝕而導致的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3年1月發布報告顯示公安機關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前11個月破案39.1萬起,同比上升5.7%,立案數同比下降17.3%,累計處置涉詐高風險電話卡1.1億張,攔截詐騙電話18.2億次、短信21.5億條,組織各類反詐宣傳“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活動2萬余場次。可以看出,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全鏈條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
基層往往是詐騙分子容易得手的地方,因此要深入基層,提高鄉村居民的反詐意識,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態勢,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此次三下鄉活動,服務隊通過宣講、家訪以及壩壩會等形式不光提高成年人的反詐意識,還著重提高未成年人的反詐意識,預防未成年人亂點鏈接,輕信“免費皮膚”大陷阱等受到詐騙,其中還重點講解了極易上當的新型AI詐騙,進一步深化居民的反詐意識。此次三下鄉反詐活動不但與重慶市全民反詐攻堅行動相呼應,更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反電信網絡詐騙法。
六、調研團隊及文獻參考
學校:重慶工商大學
作者:李濤 傅羅杰 劉卓立 谷暢博 伍明超
參考文獻:《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