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西安工程大學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
發(fā)布時間:2023-08-05
關注: 一鍵復制網址
西紡青年實踐行 | “尋跡承遺,青創(chuàng)擔當”實踐團出征第三站:延安!
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5000多年前,軒轅黃帝在這里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延安又是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圣地,1935年至1948年,延安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了13個春秋。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地文化瑰寶。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于7月18日組織了“尋技承遺 青創(chuàng)擔當”暑期實踐隊由師文釗帶隊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進行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我們拜訪了延川縣剪紙,布堆畫非遺傳承人郭如林師傅。
實踐團一行人乘坐大巴來到延川縣,在郭師傅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延川二中郭師傅的作品陳列館,進行了對剪紙和布堆畫參觀了解。我校本著對非遺文化的高度重視,將延安作為西安工程大學非遺實踐調研基地,并加以授牌,將聘請郭如林師傅為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校外實踐指導老師。我們有幸見到延川縣文化旅游局局長喬棟才、延川縣文旅局非遺中心主任,延川第二中學負責人并合照留念。
從郭師傅的言語中我們可以聽出他對這片土地獨有的情懷,他深深地愛著這方生他養(yǎng)他地土地,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大多源于自己對這方土地深沉的愛,在郭師傅的作品的這些都有顯著的體現。郭師傅的作品多數與婦女有關,郭師傅將自己對于母親無盡的思念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去,借著作品表達對母親的愛念。
離開了陳列室后,實踐隊一行人跟隨郭師傅前往郭師傅家中,在家里,郭師傅與我們促膝暢談。
7月19日一行人去了延安紅街里郭師傅的鋪子,在這里,實踐團見識到了許多民間收工藝品,如:虎頭娃娃、團扇、旗袍,布制手環(huán)等等。
我們也對郭師傅進行了采訪,郭師傅在采訪過程中一直再強調非遺的傳承,強調我們青年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熱愛是非遺可以傳承下去的的重要因素,郭師傅呼吁我們這一輩人要扛起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的大旗,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隨后,郭師傅給我們教授剪紙和布堆畫技法并且親做了示范。
實踐隊也體驗了布堆畫與剪紙的制作技法,只有深深地體驗過后才明白制作過程是多么地艱難,同時也對郭師傅地敬佩之情又加深了幾分。
和郭師傅相處的這兩天,實踐隊成員們學到了許多東西,郭師傅教給我們的不僅是剪紙和布堆畫的技法還有為人處事的人生道理。而我們學到的,不單單是技法,更多的是郭老師對非遺傳承的信念,人生的態(tài)度,這些便是延安之行小染和友友們寶貴的財富。這些更堅定了實踐隊對于傳承非遺的決心,我們會帶著郭師傅對我們的諄諄教誨繼續(xù)走進非遺,傳承非遺。我們感謝郭老師對非遺傳承的堅守,也感謝郭老師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來到了延安,必定要去感受先輩們當年的崢嶸歲月。
7月20日,實踐團來到了延安革命紀念館,看著紀念館宏偉的大門和毛主席的雕塑,心中不由得感慨如今的太平盛世的背后不知有多少的先輩浴血奮戰(zhàn)。走進館內里面,先輩們肅立在大刀、長矛、土地雷和步炮前,仿佛看到了當年的戰(zhàn)火硝煙,聽到了當年的戰(zhàn)火聲,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zhàn)的情景。中國革命的歷史在我們后輩心頭又一次打下了的深深烙印,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犧牲的戰(zhàn)斗精神,永遠是我黨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
在離開紀念館時,我們有幸碰到了老一輩的功勛、海軍退役上將和中科院計算所上海處理器中心曾凡甲一行人,與他們合影留念。他們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添磚加瓦。
保護非遺,傳承非遺是連接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是精誠民族團結和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們也要同樣記得沒有先輩的浴血犧牲,何來今日太平盛世,我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真正地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作者:“尋跡承遺,青創(chuàng)擔當”實踐團隊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傳承非遺文化,品味木板年畫
- 為了解朱仙鎮(zhèn)木板年畫的歷史背景及其發(fā)展現狀,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豫見博物,我看非遺”社會實踐隊成員前往開封市對開封年畫藝
- 08-05
- 傳承非遺文化,“豫”見古陶瓷之美
- 為了解在洛陽久負盛名的古陶器制作技藝,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豫見博物,我看非遺”社會實踐隊成員宋穎前往董家古窯采訪非遺傳承
-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