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扎根基層的實踐精神,一群大學生積極響應號召,走入鄉村,為偏遠地區的發展注入活力。他們在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實踐中筑夢未來。在中國的偏遠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不足一直是制約孩子們成長的一大障礙。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個人實現價值,也為社會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活力。支教的意義在于為薄弱地區的孩子們提供支持和指引,幫助他們更好的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講,你聽;我傳授,你成長。
“向陌生的土地傾注熱忱與關愛,和素未謀面的孩子產生命運的羈絆。”7月18日開始,實踐團以夏令營的方式,在廣西省百色市樂業縣開展為期七天的特色課程教育活動。結合當地的教育基礎和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團隊成員合理規劃,精心設計課堂內容,開展了以“育夢 啟航”為主題,包括技能知識、興趣培養等的素質拓展課程。
初來樂業縣,實踐團的成員們就遇到了一系列困難,包括方言差異、天氣情況不定等。但是他們并沒有被困難打倒,迎難而上,及時與當地負責人溝通,調整計劃,用細致和耐心與孩子們搭建起了愛的橋梁。
至此,實踐團開展了很多有意義、有創意的課程和游戲,包括書法、繪畫、音樂課、運動會等活動,旨在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綜合素質,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培養機會和綜合發展空間,為孩子們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種觸及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為了激發孩子們對書法漢字的興趣,提高寫字技能和雅致性,更好的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實踐團開展了“頑墨丹青”課程,給孩子們講解了正確的握筆姿勢,練習了基礎的筆畫和漢字,并且開展一對一指導。這一課程的進行更加深了孩子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
同時,實踐團注重對孩子們進行思維的教育。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通過益智游戲、手工實操等來更好的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創作表達自己的思維和情感,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技巧,提高孩子們的問題解決力和創新力。
山野有霧燈。教育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支教是一次洗滌心靈的旅程,是一群人帶著光照亮另一群人,去孕育夢想。山里的花朵雖然沒有溫室里的嬌艷,卻有其獨特的堅韌與美麗。
育夢折桂實踐團的每位成員都相信教育是有溫度的,知識是有溫度的,思想是有溫度的。他們以身作則,傳遞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情感和溫度。作為志愿者,他們用愛心和關懷編織著幸福的網;作為大學生,他們用行動播撒希望的種子;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他們肩負著責任與使命,用汗水灌溉著改變的希望,用智慧和才華推動社會的進步。
在新時代青年的引領下,支教事業會邁向更高的臺階,點亮更多孩子們的未來。以志愿奉獻精神為引領,他們將邁著堅定的步伐,為美好明天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