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外藝青年走出校門,在鄉野中搭建行走的“思政課堂”
為講好用好新時代“大思政課”,激活社會“大課堂”,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組織宣傳統戰部以推進“四育基地”建設為抓手,匯聚校內各專業的青春力量,組建“尋·訪紅色鄉村”實踐隊,自今年7月起,以“奮進新征程,我為鄉村振興加把勁兒”為主題組織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深入基層,通過開展理論學習、走訪調研、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等活動,引導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在鄉土中讀懂農村、讀懂中國,發揮青春力量為推動鄉村振興探索新路徑。

圖為與水美村村干部合影
與梅南鎮黨委“牽手成功” 共育時代新人
“要發揮辦學優勢,匯聚社會資源,建設一批影響力大、輻射面廣的育人基地,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深度力度和溫度,切實發揮‘大思政課’培根育魂的作用。”自開展主題教育以來,學校黨委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針對學校黨建、團建、思政、勞動教育資源不夠豐富的問題,開展了“健全大學生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育人機制”專題調研。
圖為學校黨委與梅南鎮黨委合作共建黨建育人基地的授牌現場
梅州市梅南鎮作為國務院命名的第一批革命老區,是被譽為“粵東井岡山”——粵東北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有著十分豐富的紅色資源,6月上旬,學校黨委副書記黃澤瑜一行到梅州市梅南鎮開展專題調研,并與梅南鎮黨委就共建“廣外藝-梅南鎮水美村”黨建育人基地簽署合作協議。
與革命先輩“時空對話” 點燃信仰火種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7月10號,“尋·訪紅色鄉村”實踐隊隊員分別前往九龍嶂紅軍烈士紀念碑、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舊址——星拱樓、東江紅軍歷史陳列館等地進行現場研學,在水美村村干部的帶領和講解下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禮,感受當年艱苦的斗爭環境及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圖為參觀九龍嶂紅軍烈士紀念碑

圖為參觀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舊址——星拱樓

圖為參觀東江紅軍歷史陳列館
在九龍嶂紅軍烈士紀念碑前,實踐隊指導老師、全體隊員高舉右手,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的義務……”在烈日下,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誓言,一束束篤定堅毅的目光,展示著隊員們飽滿的精神風貌,也宣誓著他們堅定的決心。

圖為實踐隊全體成員重溫入黨誓詞
與校內外學子“直播連線” 擴大教育受眾面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播楊威樺。今年夏天,我們來到了被譽為“粵東井岡山”的九龍嶂革命根據地,下面就由我們帶大家一起走進九龍嶂革命斗爭歷史……”如何讓紅色文化教育實現從“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影響更多人”的育人效果,“尋·訪紅色鄉村”實踐隊充分發揮青年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依托“釘釘”等在線平臺開展了一場以“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為主題的微黨課直播,通過“青年味兒十足”“黨味濃”的直播教學,引導校內外青年學子了解革命老區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

圖為學生黨員、實踐隊隊員楊威樺主持直播活動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沒有革命先烈的流血流汗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作為時代新青年的我們,應珍惜當下,奮發圖強,不辜負革命先輩們的殷殷期待。”“這邊的紅色氛圍非常好,歷史沉淀也非常深厚,學不完根本學不完,非常值得過來!”實踐隊隊員們還紛紛通過直播間與觀眾交流互動,分享學習心得。據統計,直播歷時65分鐘,點贊評論數達9.2萬人次。
圖為實踐隊隊員盧曉陽在直播平臺分享學習心得

圖為實踐隊隊員鐘穎在直播平臺分享學習心得
通過前期的實地參觀研學,實踐隊隊員們對當地的紅色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一步,隊員們將帶著問題走進農村,走近農戶,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并發揮專業技能所長為拓展“紅色旅游+”產業,推進鄉村振興出謀劃策,貢獻青春力量。
圖片來源|施晴晴、姚紫萱、鐘穎
文字來源|梁韻琪、詹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