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團隊位于廣德市東亭鄉
在指導老師和當地團委的帶領下,前往廣德東亭鄉開展了調研活動,與當地政府接洽,了解當地基本情況,并在之后開展了明德折扇,唐氏竹編非遺手藝的學習,并了解體會在傳統文化傳播吸引下東亭鄉文化旅游業發展情況,收獲頗多,感觸頗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和竭力傳承的寶貴遺產。在這次暑期社會實踐中,我們團隊深入安徽省宣城市廣德東亭鄉,調研非遺產業發展現狀和非物遺產對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認識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對國家、對我們的重要意義。
7月7日,在當地團委的帶領下,實踐團隊逐一走訪了東亭鄉的青創電商直播基地、東亭湖、茶山、馬場和竹海等地,全面了解了東亭鄉的自然人文環境和文化旅游業整體發展狀況。東亭鄉盛產竹子,以竹為美,因竹而富,翠竹環繞,歷史悠久,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當地發展了許多和竹相關的產業,尤其是折扇、竹編的文化創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筍相關食品。因此與竹相關產業發展十分旺盛。借助大量竹子形成風景浪漫、優美的竹海,以及自然形成的天然氧吧,吸引來大量優秀體育項目,比如說2017年,東亭鄉躋身安徽省首批體育特色小鎮,這個集騎馬、騎自行車等運動為一體的小鎮也被冠以“騎趣小鎮”之名。同時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來的精神文化內核促使折扇、竹編、筍相關行業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影響力。通過實地考察,我們了解了東亭鄉的自然人文環境和文化旅游業整體發展狀況,也感受到了非遺產業對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圖2:團隊位于青創直播基地
7月8日,團隊參觀了東亭鄉高峰村明德折扇制作工廠。在傳承人王亞凌的指導下,我們親身體驗了折扇制作的過程。折扇制作的工序非常繁瑣、精密,需要經歷多個環節和專業師傅的精細打磨。這些工序包括扇骨包漿、扇邊貼里、扇面裱糊等五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的師傅進行精細打磨,歷經扇骨包漿,扇邊貼里,扇面裱糊等五十多道工序,一把精致的明德折扇才能正式出廠銷售。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明德傳統折扇制作的復雜性、細膩性以及作為工藝品的精密性,以及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雅致。明德折扇作為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通過六代傳承人的努力,技藝越發精湛,并且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不僅僅提高產量也同時保證工藝品的質量,為明德竹扇注入新的活力。更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中提供超50萬把明德竹扇作為伴手禮,將中國非物質文化明德竹扇展現給世界。通過這次參觀,我們不僅了解了折扇制作的流程,還對非遺傳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明德折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六代手藝人的傳承,技藝日益精湛,將古典技法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其產品設計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制扇名家企業”“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文化重點出口企業”、“安徽老字號”等榮譽。
圖3:實踐團隊位于明德折扇展館
圖4:實踐團隊學習明德折扇制作工藝
7月9日,實踐團隊參觀了廣德唐詩禮竹木工藝品有限公司,學習調研唐氏竹編。在傳承人唐圣麗的帶領下,我們了解到了唐氏竹編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狀況。通過她的示范和指導,我們親身體驗了竹編的制作過程,學會了花箍和竹馬的編織技藝。同時在工坊中體驗到部分唐氏竹編物品的制作,手藝人用一根根篾條,一片片竹片,編織出篾條交錯、竹片疊置,相互交錯,彼此融合的竹工藝品、實用品。這種手工藝品編制過程中的技巧之多和過程極致細致,機器無法取代只能通過手藝人們的言傳身教相互傳承。在工坊中我們見識到很多手藝人雖然年齡已大,但編織時仍心靈手巧、干凈利落。這次調研讓我們深感非遺文化的珍貴和傳承的艱辛。在傳承人唐圣麗的介紹下,團隊了解了唐氏竹編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狀況。同時在工坊中見證了一根竹子如何變化為一條條篾條,一條條篾又如何在傳承人的手中蛻變為一件件琳瑯滿目的工藝品,無不令團隊成員感慨萬千。隨后,在唐圣麗的示范指導下,團隊成員親手學習、傳承竹編的制作工藝。成員學習基礎的的“挑三壓一“技藝完成了竹馬的編織,并在唐圣麗指導下完成一串花箍的編織。
圖5:團隊成員學習竹編的制作技藝
通過這次實踐,我們不僅收獲了知識和經驗,更加深入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重要性。非遺傳承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推動力。非遺產業不僅具有經濟效益,更能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和品味獨特的文化內涵,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未來,我們將積極宣傳和傳承非遺文化,努力推動非遺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為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我們也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提高我們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傳承意識。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非遺文化的瑰寶將得以傳承并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首先,明德折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六代手藝人的傳承,將古典技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呈現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一傳統工藝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折扇制作工坊的興起,還促進了相關產品設計與銷售的發展。明德折扇所獲得的榮譽和認可,進一步提升了該地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參觀、購買和體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其次,唐氏竹編作為省級非遺項目,通過傳承人的努力和專業技藝,展示了竹編工藝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結合與創新。團隊對唐氏竹編的學習調研過程中,親身體驗了竹編的制作工藝,并對其歷史文化和發展狀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種體驗式的參與不僅豐富了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也激發了團隊成員對于非遺文化的興趣和認同,進一步推動了當地非遺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非遺文化產業在東亭鄉的發展對于當地文化旅游產業具有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基于對實踐調研情況的思考與建議,以下是針對進一步促進非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
政府支持:加大對非遺項目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更多鼓勵非遺從業者進行技藝傳承、創新與產品開發,并提供更多的培訓和交流機會。
產業聯動:在旅游景點設立非遺展示區域、舉辦非遺工藝體驗活動等方式,吸引游客參觀和購買非遺產品,提升當地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使非遺文化產業可以與當地的旅游產業形成良好的聯動關系。
文化推廣:通過更多有效的宣傳和推廣,提高非遺文化產業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文化節慶活動等途徑,積極宣傳非遺項目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吸引更多青年了解和參與。
教育培訓:加強對非遺文化的教育與培訓工作,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可以更多地學校設置非遺相關課程,組織技藝傳承培訓班等方式,為非遺文化的長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人才支持。
品質提升: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創新,提升非遺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通過設計改良、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等手段,打造具有獨特風格和高品質的非遺產品,吸引更多消費者和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