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依舊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本著探索家鄉新農業發展現狀的想法,“舒”途同歸暑期實踐隊開展了此次社會實踐調查。7月24日下午,在柏林鄉經發主任李克文、柏林鄉團委書記金楓的帶領下,汪銘月、陳穎、潘嬋一行人來到了柏林鄉雙墩村的安徽萬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地訪問,探索該農場的新型經營模式。
該公司是當地大農戶經營的一家混合農場,在李主任帶領下,“舒”途同歸隊先是參觀了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魚塘——智慧魚塘,這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相結合的代表。李主任介紹,這里的魚塘內部設有機器人,這類機器人可以智能監測水質、溫度、PH值等水環境信息,了解魚苗生長大小、分布等等,養殖者可以在電腦端遠程監控,實現對魚苗養殖信息及時、準確、有效的了解。
圖一:智慧魚塘
參觀完智慧魚塘,“舒”途同歸一行人又來到農場的田野邊。據李主任透露,到該農場實現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模式——蝦稻共生養殖技術,即在稻田中同時養殖水稻和蝦的農業生產方式。在這種養殖模式下,一方面小龍蝦可以取食田間水草、浮游生物以及部分害蟲和蟲卵,從而降低水稻種植的病蟲害發生;另一方面,田間小龍蝦養殖殘余的餌料及排泄物等可以作為水稻種植的有機肥料,這即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也提高了農民收入,可謂是即掙錢又生態。
圖二:蝦稻共生的稻田
最后李主任指出,這些創新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對農場建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無息貸款,二是政策補貼。無息貸款是政府給予農業發展的幫扶,據采訪,“舒”途同歸隊了解到農業大規模經營的一大難題就是融資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對一些符合標準的農戶發放利率為0%的貸款,農民在獲得收益后只需交付貸款金額即可,低成本的融資渠道,滿足了農民短期資金需要,幫助他們更好地安排生產計劃。
政策補貼則是政府對于農戶購買農業器具的補貼,該公司的智慧漁業所用的高科技產品就是當地政府的補貼下配備的,政府補貼一方面使得農戶購買農具的實際費用少了很多,另一方面也引導了農業裝備結構的改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圖三:采訪現場
當被問到農場的發展前景時,李主任說;“這個農場規劃未來發展鄉村旅游,先是修繕相關的基建,增添這邊的特色,吸引游客過來,致力把這里打造成(在建的)柏林鄉一日游‘十大景點’之一。”
此次實踐,“舒”途同歸小隊收獲頗豐,了解了家鄉新農業的發展是有準備、有實踐、有前途的,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抓實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