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市城鄉發展調研報告
貴州省是我國西部地區多民族聚居省份和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全省92.5%的國土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承載產業和人口的平地極為稀缺,但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優良;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6.1%,歷史和民族文化悠久。基于貴州的獨特條件,2015年10月發展改革委設立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示范區,推動貴州形成符合西部地區特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現針對銅仁市調查報告有關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存在主要問題
銅仁市城市我客24萬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過到123平方公里,城鎮綠化車達51%。下轄河西、環北、謝橋、市中、燈塔5個街道辦事處,云場坪、川硐、壩黃、茶店、漾頭5鎮,桐木坪、魚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龍山7鄉,150個自治村,是美麗富饒的寶地,新中國成應后,一直是銅仁地區行署所在地,市政府駐地謝橋街道辦事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相繼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農村區域化經濟,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銅仁市農業和農村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有了新的進步和提高。
但也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二、存在主要問題
(一)重視力度不夠
長時期以來,銅仁市農業經濟比重小的緣故,沒有號(起全市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客觀上存在著重城市輕農村的傾向。反映在農業的發展上,沒有納入市里的重要工作。謀劃市里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考慮城市的多,考慮鄉村的少;反映在資金投入上,主要投向了城區,對農村經濟投入不多,而且在投入方式上,集中投入少,分散投入多,不利于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做出亮點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反映在政策導向上,較長時期!政府沒有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臺過針對性較強的政策性文件。
(二)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欠帳較多
突出地反映在道路建設相對滯后。鎮級公路的硬化,財政的補貼資金太少,而大量資金需要,鎮里自籌,為此,各鎮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不少村級道路路況太差,至今無法行車,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不少水庫、塘堰、 溝渠不配套,仍有部分人畜飲水困難。中小學教育質量昔遍偏低,校舍及教育設備陳1日;醫療條件較差,設備簡陋,醫療水平不高,農民有病難治。
(三)發展定位不準
長期以來,我市農業發展走向不夠明確,思路不夠清楚。發展什么,怎么發展,認識不統一,定位不準,沒有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模式。沒有一個符合我市實際的發展規劃,衣業和農村的發展,基本上處于一種白發、無序的狀態。我市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規模甚小,基本上尚末形成,傳統的糧豬經濟結構仍占主導地位。
(四)城鄉統籌力度不大
主要反映在:一是在城鄉建設的統等方面。城鎮化建設推進緩慢,農民生活環境較差,鎮村面貌變化不大。對于士地指標的使用,用于城市開發的多,農村建設的少。二是城鄉勞動就業統壽方面。農業芳動力轉移基本處于一種自發狀態,衣村芳動力資源的開發沒有納入全區的重要議事日程。三是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我市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長期缺乏發展規劃和大的項目投入,基本維持原狀。
(五)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單一的糧豬型二元經濟結構,使衣民收入來源十分有限,增長三力。同時,與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漸增大。
上述問題之所以在較長時期內存在,除了各鄉鎮原有基礎薄弱、交通落后等因素外,還有不可忽視的兩大因素:一是城市規劃的嚴格控制,使我市的建設難以邁步:二是工作缺少創新。面對,三農”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辦法不多,措施三力。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對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足,把它僅僅看成一般的經濟問題,而沒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和經濟發展規律的高度去看待,更沒有作為我市未來經濟發展的戰路要地而切實加以關注。應該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整體的要求,沒有各鄉鎮農民的小康,也就沒有全市人民的小
三、存在的困難
(一)山地特色旅游基礎較好,但消費人群尚不成規模,服務、管理和市場開拓水平較低。貴州發展旅游的底子好,有不少值得投資開發的好項目,但目前看還處于市場起步的階段。究其原因:一是全省的城鎮化水平仍然很低。2015年貴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全國排倒數第2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排全國最后1位。2015年貴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當于2003年全國的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落后全國12年左右。二是周邊尚沒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消費人群支撐,貴陽、遵義等中心城市尚處于聚集為主的城鎮化發展階段,高收入人群也不多,輻射效應不明顯。三是全省的基礎設施、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落后,交通成本較高,難以吸引大規模的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地區游客前來消費。
(二)部分地區的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特色不明顯。有的少數民族地區也像東部沿海城市一樣,熱衷于修建寬廣場、大馬路,重人造景觀建設、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現代風貌塑造、輕特色風貌提升,甚至使少數歷史建筑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部分地區在產業發展上仍按傳統思路搞大工業,鋪大攤子,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生態。有的農村地區生硬地用城市元素和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三)產業對城鎮發展的支撐不夠。在城鎮整治改造中,有的地方雖然規劃了相應的遷入人口,但對產業發展和就業配套考慮不足,農村人口進城入鎮后的生計難有保障,容易出現基礎設施建設負擔過重和重復搬遷等新問題。貴州的山地特征決定了大工業的布局難以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山區城鎮展開,這使得小城鎮的產業支撐必須符合當地特色和優勢,只能依靠發展特色產業,多從服務業入手做文章。但從貴州目前的產業類型看,就業吸納能力強的服務業比重仍較低,2016年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38%,不足以支撐城鎮化快速發展。
(四)債務規模擴張明顯,償債壓力日益增大。貴州省在發展山地特色的城鎮化過程中,需要建設大批文化旅游、特色農業項目并彌補大量基礎設施的“欠帳”,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如果不能形成有效投資,產生不了足夠的現金流,債務的償還就會出問題。近年來,貴州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速,相應的債務擴張也十分明顯,2013年6月底貴州負有償還責任的政府性債務規模為4622億元,到2014年底提高到9079億元,一年半時間增長了96%。2014年底貴州省的債務率已經高達197%,大大超過100%的警戒線。調研的一些縣市,債務率甚至高達300%以上。
四、幾點體會和建議
貴州大多數城鎮可以借鑒瑞士的成功經驗,做好山地特色城鎮化這篇文章,促進貴州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為此,還需要在如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進一步轉變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觀念
思想保守,觀念陳日,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解放思想,才能推動發展,才能轉變觀念,煥發出擺脫貧困的巨大動力。要根擺脫交困,買現小康致言,改變落后的思想觀念至關重要。在修建通村公路時群眾不愿集資,,認為這是政府應包干的事。因此,政府在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投入工作力度的同時,要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忘識和科學素質,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造血”功能,進一步激活衣民群眾要求致富的強烈愿望,從“要我富”的觀念向 我富”的轉變畢竟“石頭孵不出雞”
(二)增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極其落后,是制約銅仁市各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因財力不足,要通過自身努力從根本上擺脫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是不現實的。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各鄉鎮的投資力度,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對偏遠鄉鎮進行傾斜。
(三)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目前,雖然各鄉鎮現階段發展條件差,因難很大,但同時卻有著各自自身的優勢。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制約條件正逐生消除,各鄉鎮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將凸顯出來,形成新的亮點和增長點。
(四)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銅仁市的二三產業不發達,城鎮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抓產業結構調整中,重點要發展二三產業。調查中了解到,近幾年農村新建房屋的資金,主要來自于外出務工收入。因此,要加大衣民工培訓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少數民族農民工的培訓,通過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帶動一戶〞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為農戶增加收入。
(五)加快銅仁市人才資源開發,大力培養選拔年輕有為的干部
要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和靈活多樣的措施,培養更多的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和農村適用技術人才。現階段,各鄉鎮千部隊伍建設是擺在覺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由于鄉鎮干部數量嚴重缺之、千部年齡偏大、在職在編人員偏少,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政治堅定、維護民族團結、深受各族群眾擁護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干部隊伍迫在眉睫。目前,符合學歷、年齡等要求的千部后備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師隊伍中,這就要求放開視野,加大教師隊伍中人才的培養工作。在公務員招考中,要對志愿服務隊伍傾斜,專門劃定名額在志愿服務隊伍中進行考錄。要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出臺志愿服務隊伍工作的優惠政策,穩定少數民族地區干部人才隊伍,鼓動、支持、吸引1各類人才到民族地區創業發展。對德才兼備的企事業單位中的少數民族干部,應突破其“身份”限制,提拔到副科級以上領導崗位工作,以解決民族鄉的的少數民族干部青黃不接的矛盾。